蓄血

《伤寒明理论》书籍目录

伤寒蓄血.何以明之.蓄血者.在下焦结聚.结聚而不行.蓄积而不散者是也.血菀于上.而吐血者.谓之薄厥.留于下而瘀者.谓之蓄血.此由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蓄于下焦之所致.经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者是也.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自心下至小腹.以手摄按之.觉有满硬者.则当审而治之.如少腹觉有硬满.盒饭问其小便.若小便不利者.则是津液留结.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可下瘀血.经曰.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皆须抵当丸下之愈.阳明证.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证.蓄血于下.所以如狂者.经所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证明矣.蓄血之证.又有轻重焉.如狂也.喜忘也.皆蓄血之甚者.须抵当汤丸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则为蓄血之轻也.须桃仁承气汤以利之.医之妙者何也.在乎识形证.明脉息.晓虚实.知传变.其于形证之明者.众人所共识.又何以见其妙.必也形证之参差.众人所未识.独先识之.乃所以为妙.且如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发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当汤主之.当不大便.六七日之际.又无喜忘如狂之证.亦无少腹硬满之候.当是之时.与承气汤下者多矣.独能处以抵当汤下之者.是为医之妙者也.若是者.何以知其有蓄血也.且脉浮而数.浮则伤气.数则伤血.热客于气则脉浮.热客于血则脉数.因下之后.浮数俱去则已.若下之后数去.其脉但浮者.则荣血间热去.而卫气间热在矣.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也.及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者.则卫气间热去.而荣血间热在矣.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下不止.则血得以去.泄必便脓血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则血不得出泄.必蓄在下焦为瘀血.是须抵当汤下之.此实疾证之奇异.医法之玄微.能审诸此者.真妙医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明理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明理论》书籍目录
  1. 蓄血《伤寒明理论》
  2. 蓄血《温疫论》
  3. 蓄血《伤寒指掌》
  4. 蓄血《古今医彻》
  5. 蓄血《伤寒括要》
  6. 蓄血《丹溪手镜》
  7. 蓄血(述古)《伤寒指掌》
  8. 蓄血《松峰说疫》
  9. 蓄血发黄《中医词典》
  10. 蓄血《松峰说疫》
  11. 蓄血发热《药症忌宜》
  12. 蓄血《血证论》
  13. 蓄血腹胀《中医词典》
  14. 蓄血《伤寒大白》
  15. 蓄血论治《类证治裁》
  16. 蓄血《医学心悟》
  17. 蓄血门《张氏医通》
  18. 蓄血《张聿青医案》
  19. 蓄血伤寒《轩岐救正论》
  20. 蓄血《医碥》
  21. 蓄血似孕《冯氏锦囊秘录》
  22. 蓄血《证治准绳·杂病》
  23. 蓄血似孕《女科精要》
  24. 蓄血《证治准绳·类方》
  25. 蓄血证《中医名词词典》
  26. 蓄血《张氏医通》
  27. 蓄血证治二条《伤寒贯珠集》
  28. 蓄血《医述》
  29. 蓄血症《丹台玉案》
  30. 蓄血《医学纲目》
  31. 慉(xù,音序)痛《中医词典》

《伤寒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