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耳】属足少阴肾经。(《中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素问》曰∶肾在窍为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师传》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故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注∶牙车即颊车穴也,在耳下曲颔端陷中。耳偏高者肾偏倾,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玄珠》曰∶耳薄而黑或白者,肾败也。又属手少阴心经。《素问》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又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又属手太阴肺经。(李东垣曰∶耳本主肾,而复能听声者,声为金,是耳中有肺水,土生于申也。

王太仆曰∶手太阴肺络,会于耳中,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而耳聋)。又属足厥阴肝经。(《素问》曰∶肝病气逆则耳聋不聪。朱丹溪曰∶耳聋属热,少阳、厥阴热多)。又属手足少阳三焦胆,手太阳小肠经之会。(《灵枢》曰∶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龙,窗龙者,耳中也。《素问》曰∶一阳独啸,少阳厥也,其终者耳聋。注∶啸,耳中鸣如啸聋也。胆及三焦脉皆入耳,故气逆上则耳中鸣。又曰∶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则胸胁痛而耳聋,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灵枢》曰∶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目黄)。又属手足阳明大肠胃经。(《素问》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灵枢》曰∶聋而痛者,取手阳明。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又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又属足太阳膀胱经。(《素问》曰∶太阳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又属手足少阴心肾,太阴肺脾,足阳明胃经之络。

(《素问》曰∶此五络皆属于耳中,上络左角,邪客之则病)。

【耳前】属手足少阳三焦胆,足阳明胃经之会。(《素问》曰∶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注∶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所行也)。

【耳后】属手足少阳三焦胆经之会。(李东垣曰∶少阳者,邪出于耳前后也。按此语并证上文)。

【耳下曲颊】属足少阳胆,阳明大肠经之会,又属手太阳小肠经。(《灵枢》曰∶手太阳当曲颊)。

【曲颊前】属足少阳胆,阳明大肠经之会。

【前寸许】属手阳明大肠经。

【曲颊后】属足少阳胆经。

(《灵枢》曰∶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保命集》云∶夫耳者,以窍言之水也,以声言之金也,以经言之手足少阳俱会其中也。有从内不能听者主也,有从外不能入者经也。有若钟鸣者,有若钟声者,有若火 然者,各随经见之,其间虚实不可不察也。假令耳聋者,何谓治肺,肺主声,鼻塞者肺也。

何谓治心,心主臭。如推此法,皆从受气于始,肾受气于巳,心受气于亥,肝受气于申,肺受气于寅,脾受气于四季,此治法皆生长之道也。赵以德曰∶耳者肾之窍,足少阴经之所主,然心亦寄窍于耳,在身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耳中。盖肾治内之阴,心治外之阳,合天地之道,精气无处而不交通,故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斯聪矣,因此耳属二脏之窍也。于是诸经禀其阴阳五行,精明者皆上入之,所以宫商角征羽之五音,从斯辨矣。经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是也。若二气不调则交通不表,故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而阳气之闭塞者,或因烦劳,阴虚气浮;或因卫气不下,循脉积聚于上;或得于邪风与阳并盛;或因热淫之胜;或因三焦之火独光,而耳中浑浑 ;或因经脏积热所致;或因大怒气上而不下。夫如是者,皆由心气虚实不调。虚则不能治其阳下与阴交,实则恃阳强而与阴绝。经曰∶至阴虚,天气绝是也。而地气之冒明者,或忧愁不解,阴气闭塞,不与阳通;或内外湿饮痞隔,其气不得升降,则耳中亦浑浑 ;或肾精脱,若热病之精脱,二者尺脉绝则死;或耳中因二气不和,结干耵聍塞之。夫如是,皆由肾气不和,虚则阴气微不能上交于阳,而阳是暴实,则阴气逆不纳其阳也。《灵枢》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故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中者,皆足以乱二脏主窍之精明。至于聋聩,此言暴病者也。若夫久聋者,于肾亦有虚实之异。左肾为阴主精,右肾为阳主气,精不足,气有余,则聋为虚。其人瘦而色黑,筋骨健壮,此精气俱有余,固藏闭塞,是聋为实,乃高寿之兆也。二者皆禀赋使然,不须治之。又有乍聋者,经曰∶不知调阴阳七损八益之道,早衰之节也。其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此亦无治也。唯暴聋之病,与阴阳隔绝之未甚,经脉欲行而未通,冲击其中,鼓动听户,随其气之微甚而作嘈嘈风雨诸声者,则可随其邪以为治,补不足,泻有余,务使阴阳和平,自然清净之气上走耳中而听斯聪矣。曰若子所表,言水火同开此窍,何《原病式》之非温补耶。曰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以五脏开窍于面部,分阴精阳气言之,在肾肝居阴,故耳目二窍阴精主之;在心肺脾居阳,故口舌鼻三窍阳气主之。所以阴精主者,贵清凉而恶烦热;阳气主者,贵温暖而恶寒凉。洁古老人尝有是论,信耳目之不可以温补也。《仁齐直指》云∶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又有气厥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伤而聋者,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为厥聋,必有时乎眩晕之证。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而不宣,是为风聋,必有时乎头痛之证。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愦溃,是为劳聋。有能将适得所,血气和平,则其聋暂轻;其或日就劳伤,风邪停滞,则为久聋之证矣。外此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击,其声嘈嘈,眼或见火,谓之虚鸣。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谓之脓耳。人耳间有津液,轻则不能为害,若风热搏之,津液结 成核塞耳,亦令暴聋,谓之耵耳。前是数者,肾脉可推,风则浮而盛,热则洪而实,虚则涩而濡。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

风虚耳聋,排风汤桂星散羊肾羹、鱼脑膏、磁石丸、姜蝎散。风热耳聋,犀角饮子、芍药散犀角散茯神散。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宜开痰散风热,通圣散滚痰丸之类。耳因郁聋,以通圣散,内加大黄酒煨,再用酒炒三次,后入,诸药通用酒炒。厥聋,和剂流气饮石菖蒲,每服三钱,以生姜葱白同煎,食后服。沉香降气汤、或苏子降气汤不换金正气散指迷七气汤。轻者吞来复丹,重者吞养正丹。凡治耳聋,皆当调气。气逆耳聋有三,肝与手太阳、少阳也。经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又云∶太阳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罗谦甫云∶手太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手少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耳内浑浑 ,此皆气逆而聋也。治法宜四物汤龙荟丸降火,及复元通气散调气是也。耳聋有湿痰者,槟榔神芎丸下之。耳聋面颊黑者,为精脱肾虚。罗谦甫云∶经曰,精脱者则耳聋。夫肾为足少阴之经,乃藏精而气通于耳,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兼受风邪,损于肾藏而精脱者,则耳聋也。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脏气逆,名之曰厥,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其肾病精脱耳聋者,其候颊颧色黑。

手少阳之脉动,则气厥逆而耳聋者,其候耳内浑浑 也。手太阳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

宜以烧肾散主之。烧肾散、益肾散补肾丸苁蓉丸肉苁蓉丸桑螵蛸汤,肾虚有寒者宜之。《本事》地黄汤,肾虚有热者宜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证治准绳·杂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1. 《证治准绳·杂病》
  2. 《张氏医通》
  3. 《普济方·针灸》
  4. 《张氏医通》
  5. 《临证指南医案》
  6. 《证治准绳·幼科》
  7. 《医碥》
  8. 《证治准绳·幼科》
  9. 《医碥》
  10. 《医述》
  11. 《古今医案按》
  12. 《医学入门》
  13. 《本草从新》
  14. 《续名医类案》
  15. 《医学心悟》
  16. 《幼幼新书》
  17. 《医学心悟》
  18. 《医宗金鉴》
  19. 《周慎斋遗书》
  20. 《正骨心法要旨》
  21. 《冷庐医话》
  22. 《经络考》
  23. 《丹溪手镜》
  24. 《外科十法》
  25. 《丹溪治法心要》
  26. 《中医词典》
  27. 《友渔斋医话》
  28. 《中医名词词典》
  29. 《奇效简便良方》
  30.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1.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证治准绳·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