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书籍目录

沙篆曰。经云。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子和曰。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动。人并天地之气。五运佚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而反伤太和。此轩岐所谓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热惊思劳也。盖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餐泄。故气上矣。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气下。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气收。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尝考其为病之详。变化多端。如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餐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怒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瘅。为肥气。为目暴盲。耳暴闭。筋缓。发于外为疽。喜气所至。为笑不休。为毛革焦。为内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悲气所至。为阴缩。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思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寒伤形。形属阴。寒胜热则阳受病。寒太过则阴亦自病。热伤气。气属阳。热胜寒则阴受病。热太过则阳亦自病。凡此数者。更相为治。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才识之人。亦不能用此法耳。

丹溪云。冷气滞气逆气。皆是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则转成剧病。局方类用辛香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咎将谁执。气无补法。世俗之言也。以其为病。痞满闷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滞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云。壮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成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气属阳。无寒之理。上升之气。觉恶寒者。亢则害。承乃制也。气有余。便是火。自觉冷气从下而上者。非真冷也。盖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上。肾热为甚。火极似水。阳亢阴微也。

喻嘉言曰。人之体中肌肉丰盛。乃血之荣旺。极为美事。但血旺易致气衰。久而弥觉其偏也。

夫气与血。两相维附。何以偏旺耶。盖气为主则血流。血为主则气反不流。非真气之衰也。气不流有似乎衰耳。所以一切补气之药。皆不可用。而耗气之药反有可施。缘气得补而愈锢。不若耗之以助其流动之势。久之血仍归其统握之中耳。

七气所致。三因方论最详。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气所伤。有少痰在咽喉间。如绵絮相似。

咯不出。咽不下。并宜四七汤为末。炼蜜和姜汁为丸噙化。及局方乌沉汤、诸七气汤。分虚实选用。盛怒成疾。面色青黄。或两胁胀满。沉香降气散木香调气散。或四七汤枳壳木香。虚加人参石菖蒲。肥人气滞。必有痰。以二陈、苍术香附。燥以开之。瘦人气滞。必有火且燥。宜苏子山栀当归芍药丹皮。降以润之。老人胸膈气滞。痞满不舒。或作痛。或不能食。脉虽数实滑大。当作虚治。慎不可用耗气药。宜理中丸。或六君子加香、砂之类。气不归源。补骨脂为主。白术沉香佐之。一切冷气。及妇人血气攻击。心腹撮痛。局方乌沉汤最捷。妇女性执多偏属阴。气易于动。如痞闷胀痛。上凑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一切气候。先用加味逍遥散。或苏子降气、沉香降气、四磨、六磨选用。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刺痛。皆属火。当降火药中加枳壳。气郁不舒而痛者。木香调气散。忧而痰郁。导痰汤香附乌药。因死血而痛者。桃仁红花、归头。食积寒痰流入胁下背膂刺痛。诸药不效者。神保丸。久患气结。诸药不开者。先服沉香化气丸三五服以开其结。后用六君子送降气散调之。暴怒气厥。不省人事者。苏合香丸灌之。诸气为患。须分暴病久病。暴怒伤阴。阳气独亢。气厥不省者。可用辛香破气以通阴闭。若久抱抑郁。气不宣通。营卫不和者。又当辛温散结以调营卫。始为合宜也。

枳壳利肺气。多服损胸中至高之气。青皮泻肝气。多服能损真气。木香调诸经气兼泻肺。能使上焦之气下达。阴火上冲禁用。砂仁醒脾气而能上升。然后滞气得以下通。白豆蔻能温肺气而使下行。然后阳气得以上达。香附快滞气。陈皮泄逆气。乌药紫苏川芎俱能散气。使浊气从汗散也。浓朴泻胃气。前胡下气推陈。槟榔泻至高之气能使浊气下坠。后重有积者宜之。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气。沉香升降诸气。脑麝散真气。苏子、杏仁下气润燥。气滞有火者宜之。豆蔻、丁沉、檀、麝俱辛热。能散郁气。暴郁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之。禀壮气实。气不顺而刺痛。当用枳壳、乌药。不已。加木香。若肥人气刺痛。用二陈加浓朴、枳壳。气虚脉微弱者。即当用异功加枳壳、木香。

石顽曰。举世皆言气无补法。局方三因七气、四磨、六磨等方。其中俱用人参。能无助气为患乎。古人立方用参。非尽为补而设也。如局方七气。原以肉桂半夏为主。而借人参引入气分以散气。岂用补之谓耶。其三因七气。纯是辛散。即用一味人参。但可随诸药建行气之功。不致伤气足矣。何暇逞其补性乎。至于四磨、六磨。不过赖以资应敌之需。尚恐不及。安能望其补益哉。

〔诊〕 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极则伏。涩弱难治。皆由大气郁滞不舒。以故脉显沉伏。大都沉实有力。则宜辛散。沉弱少力。则宜温养。气主煦之。总不离乎辛温散结也。

汪石山治一孀妇。年四十余。患走气遍身疼痛。或背胀痛。或胁插痛。或一月二三发。发则呕尽所食方快。饮食不进。久伏床枕。或用流气饮二陈汤。益甚。汪诊之。脉皆细微而数。右脉尤弱。曰。此忧思伤脾而气郁也。当补脾散郁。以人参三钱。黄 二钱。归身一钱半。川芎八分。香附、黄连甘草干姜砂仁各五分。数剂稍缓。再以参、 、川芎、香附、山栀、甘草神曲糊丸服而愈。

飞畴治一妇。平昔虚火易于上升。因有怒气不得越。致中满食减。作酸嗳气。头面手足。时冷时热。少腹不时酸痛。经不行者半载余。其脉模糊。快而无力。服诸破气降气行血药不效。不知此蕴怒伤肝。肝火乘虚而克脾土。脾受克则胸中之大气不布。随肝火散漫肢体。当知气从湿腾。湿由火燥。惟太阳当空。则阴霾之气自散。真火令行。则郁蒸之气自伏。又釜底得火则能腐熟水谷。水谷运则脾胃有权。大气得归而诸证可愈矣。因用生料八味倍桂、附。十日而头面手足之冷热除。间用异功而中宽食进。如是出入调理。两月经行而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张氏医通》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张氏医通》书籍目录
  1. 《张氏医通》
  2. 《中医基础理论》
  3. 《证治准绳·类方》
  4. 《幼幼新书》
  5. 《医碥》
  6. 《寿世传真》
  7. 《医碥》
  8.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9. 《本草求真》
  10. 《食鉴本草》
  11. 《儒门事亲》
  12. 《中医词典》
  13. 气(疒颓)《中医词典》
  14. 《中医名词词典》
  15. 气、痞满《顾松园医镜》
  16. 起坐生花《中医词典》
  17. 气、血厥《明医指掌》
  18. 起左汤《仁术便览》
  19. 气、血两字作一卦解《医理真传》
  20. 起卒死《中藏经》
  21. 气奔《中医词典》
  22. 起主客定位指掌歌《运气要诀》
  23. 气奔《外科证治全书》
  24. 起主客定位指掌歌《医宗金鉴》
  25. 气闭《中医词典》
  26. 起蒸中央汤《中藏经》
  27. 气闭《金匮翼》
  28. 起胀诸论《冯氏锦囊秘录》
  29. 气闭《陈氏幼科秘诀》
  30. 起胀治法《寿世保元》
  31. 气闭耳聋《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