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疟病者,阴邪闭束,郁其少阳之卫气也。以暑蒸汗泄,寒入汗孔,舍于肠胃之外,经脏之间,秋伤于风,而疟作矣。其证阴阳交争,阴胜于阳则发寒,阳胜于阴则发热。阳旺而发之速,则寒少而热多。阳虚而发之迟,则寒多而热少。阳气日盛,则其作日早。阳气日衰,则其作日晏。阳气退败,不能日与邪争,则间日乃作。如先寒后热,而为寒疟,以柴胡栝蒌干姜汤主之。如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而为牡疟,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如先热后寒,而为温疟,及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而为瘅疟,统以白虎桂枝柴胡汤主之。如疟证脾湿有寒属虚者,以六君子汤主之。如久疟不愈,结为 瘕,名曰疟母者,以减味鳖甲煎、丸主之。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干姜(三钱) 栝蒌(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呕,加半夏。
柴胡(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干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桂枝(三钱)柴胡(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陈皮(三钱) 倍加柴胡,并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减味鳖甲煎丸
鳖甲(二两四钱)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六钱) 人参(二钱) 半夏(二钱)甘草(二钱) 桂枝(六钱) 芍药(一两) 丹皮(一两) 桃仁(四钱) 阿胶(六钱) 大黄(六钱) 干姜(六钱) 葶苈(二钱) 上为末,用清酒一坛,入灶下灰一升,着鳖甲于中,煮令消化,绞汁去渣,入诸药煎浓,留药末,调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 疟疾《医学摘粹》
- 疟疾《明医指掌》
- 疟疾《医学摘粹》
- 疟疾《明医指掌》
- 疟疾《医学心悟》
- 疟疾《证治汇补》
- 疟疾《急救广生集》
- 疟疾《幼幼集成》
- 疟疾《仁术便览》
- 疟疾《万病回春》
- 疟疾《明医杂着》
- 疟疾《万病回春》
- 疟疾《推拿抉微》
- 疟疾《济阴纲目》
- 疟疾《回春录》
- 疟疾《济阴纲目》
- 疟疾《文堂集验方》
- 疟疾《古今医鉴》
- 疟疾《医学实在易》
- 疟疾《古今医鉴》
- 疟疾《脉症治方》
- 疟疾《医碥》
- 疟疾《麻科活人全书》
- 疟疾《寿世保元》
- 疟疾《医宗己任编》
- 疟疾《寿世保元》
- 疟疾《幼科释谜》
- 疟疾《医述》
- 疟疾《友渔斋医话》
- 疟疾《医述》
- 疟疾《活幼心书》
《医学摘粹》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自叙
- 伤寒证六经提纲
- 伤寒十六证类方
- 伤寒证辨
- 四诊要诀
- 望色
- 五行五脏化生五色
- 五色宜应四时
- 五色宜合五脉
- 五色宜合五气
- 五色宜合五官
- 五色宜合五部
- 五色主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
- 五色合五脏之病宜分顺逆
- 五色以内外上下左右分顺逆
- 五色以浅深晦明聚散分顺逆
- 辨目色
- 辨舌色
- 辨口唇色
- 辨鼻色
- 辨耳色
- 五色危候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杂诊法
- 附录寒热真假辨
- 杂证要法
- 自叙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本草类要
- 自叙
- 补药门
- 攻药门
- 散药门
- 固药门
- 寒药门
- 热药门
- 伤寒证方歌括
- 杂病证方歌括
- 自序
- 表证类
- 里证类
- 寒证类
- 热证类
- 虚证类
- 实证类
- 七窍病类
- 妇人科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