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类经》书籍目录

(素问阴阳别论)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四经应四时,肝木应春,心火应夏,肺金应秋,肾水应冬;不言脾者,脾主四经,而土王四季也。十二从应十二月,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以应十二月之气,而在人则应十二经之脉也。所谓从者,即手之三阴从脏走手等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脉有阴阳,最当详辨。必知阳脉之体,而后能察阴脉;必知阴脉之体,而后能察阳脉。阳中有阴,似阳非阳也;阴中有阳,似阴非阴也。辨阴阳未必难,辨真假为难耳。误认者杀人反掌。)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阳者,如下文所谓胃脘之阳,即胃气也。五者,即五脏之脉,如肝弦、心钩、脾 、肺毛、肾石也。以一脏而兼五脉、则五脏互见,是为五五二十五脉也。然五脏之脉,皆不可以无胃气,故曰凡阳有五;而二十五脉亦皆不可无胃气,故又曰五五二十五阳也。)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阴者,无阳之谓。无阳者,即无阳明之胃气,而本脏之阴脉独见,如但弦但钩之类,是为真脏,胃气败也,故必死。)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胃属阳明。胃脘之阳,言胃中阳和之气,即胃气也,五脏赖之以为根本者也。故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即此之谓。脘音管。)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能别阳和之胃气,则一有不和,便可知疾病之所。能别纯阴之真脏,则凡遇生克,便可知死生之期也。按∶玉机真脏论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其义与此互有发明,所当并考,见藏象类二十四。别音鳖。)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三阳在头,指人迎也。三阴在手,指气口也。太阴阳明论曰∶阳明者表也,为之行气于三阳。盖三阳之气,以阳明胃气为本,而阳明动脉曰人迎,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故曰三阳在头。又曰∶足太阴者三阴也,为之行气于三阴。盖三阴之气,以太阴脾气为本,然脾脉本非气口,何云在手?如五脏别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气口亦太阴也。故曰三阴在手。上文以真脏胃气言阴阳,此节以人迎气口言阴阳。盖彼言脉体,此言脉位,二者相根据,所谓一也。气口义见藏象类十一。)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此与前节稍同而复言之者,盖前以真脏胃气言,而此以阴阳表里言,是正与玉机真藏论者同,二义相关,皆不可缺,观者当会通其意可也。忌时,言气有衰王,病有时忌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阴阳之理,不可不熟,故曰谨。独闻独见,非众所知,故无与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脉之阴阳,其概如此。得阳者生,得阴者死,此其要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脉有阴阳真脏《类经》
  2. 脉有阴阳乘伏《轩岐救正论》
  3. 脉有重阴重阳脱阴脱阳《古今医统大全》
  4. 脉有阴阳乘伏《古今医统大全》
  5. 脉原《脉确》
  6. 脉有宜忌《时方妙用》
  7. 脉原《内经博议》
  8. 脉有宜忌《医学摘粹》
  9. 脉躁《中医名词词典》
  10. 脉有顺逆《医碥》
  11. 脉占动止《医学摘粹》
  12. 脉有数道《读医随笔》
  13. 脉长《医学心悟》
  14. 脉有七诊九候《古今医统大全》
  15. 脉真从脉《脉理求真》
  16. 脉有逆从阴阳《古今名医汇粹》
  17. 脉诊《中医名词词典》
  18. 脉有可凭不可凭论《一得集》
  19. 脉诊《内经知要》
  20. 脉有可凭不可凭《医述》
  21. 脉诊《中医诊断学》
  22. 脉有亢制论《脉诀汇辨》
  23. 脉诊的临床意义《中医诊断学》
  24. 脉有反关《医学摘粹》
  25. 脉诊总论《古今名医汇粹》
  26. 脉有不可言传论《脉诀汇辨》
  27. 脉诊总论《内经博议》
  28. 脉应杂病《幼科释谜》
  29. 脉疹《中医名词词典》
  30. 脉应四时阴阳《灵素节注类编》
  31. 脉蒸《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