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天年常度
(灵枢天年篇 全)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 ?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基,址也。 ,材具也。音巡。)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父得干之阳,母得坤之阴,阳一而施,阴两而承,故以母为基,以父为 。譬之稼穑者,必得其地,乃施以种。种劣地优,肖由乎父;种优地劣,变成乎母;地种皆得而阴阳失序者,虽育无成也。故三者相合,而象变斯无穷矣。夫地者基也,种者 也,阴阳精气者神也,知乎此则知人生之所以然矣。)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二气合而生人,则血气荣卫五脏,以次相成,神明从而见矣。惟是神之为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夫精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未有形气衰而神能王者,亦未有神既散而形独存者,故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至于魂魄之义,如前本神篇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及诸家得理之论,再附于左以详其义。唐。孔氏曰∶人之生也,始变化为形,形之灵曰魄,魄内自有阳气,气之神曰魂。魂魄,神灵之名,初生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此魄之灵也;又其精神性识渐有知觉,此则气之神也。乐祁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魄属形体,魂属精神。精又是魄,魄是精之神;神又是魂,魂是气之神。邵子曰∶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亦从而衰。魂随气而变,魄随形而化,故形存则魄存,形化则魄散。朱子曰∶魂神而魄灵,魂阳而魄阴,魂动而魄静。生则魂载于魄,而魄检其魂;死则魂游散而归于天,魄沦坠而归于地。运用动作底是魂,不运用动作底是魄。魄盛则耳目聪明,能记忆,老人目昏耳 记事不得者,魄衰也。又曰∶人生则魂魄相交,死则各相离去。月之黑晕是魄,其光是魂,魂是魄之光焰,魄是魂之根柢。火是魂,镜是魄,灯有光焰,物来便烧,镜虽照见,却在里面。火日外景,金水内景,火日是魂,金水是魄。阴主藏受,故魄能记忆在内;阳主运用,故魂能发用出来。二物本不相离,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是为人物之体;至于精竭魄降,则气散魂游而无所知矣。)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坚固者不易损,和调者不易乱,解利者可无留滞,致密者可免中伤。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者,经脉和也。呼吸微徐气以度行者,三焦治也。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则脏腑和平,精神充畅,故能长久而多寿也。)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礼记∶百岁谓之期颐。使道指七窍而言,谓五脏所使之道路,如肺气通于鼻,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心气通于舌,肾气通于耳,是即五官之道路也。隧,深邃貌。基墙,指面部而言。骨胳为基,蕃蔽为墙,义见脉色类三十一、二等篇。凡营卫部里及骨高肉满若此者,即致寿之道,故得百岁而终。)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天地之气,阳主乎升,升则向生;阴主乎降,降则向死。故幼年之气在下者,亦自下而升也。)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盛满则不轻捷,故好步矣。)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天地消长之道,物极必变,盛极必衰,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人当四十,阴气已半,故发颇斑白而平盛不摇好坐者,衰之渐也。)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魄离者,形体衰败也。肾气焦者,真阴亏竭也。此与前篇上古天真论女尽七七男尽八八互相发明。彼以七八言者,言阴阳之限数;此以十言者,言人生之全数。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善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今之人非惟不能守其所有,而且欲出尘逃数,解脱飞升,因人惑己,因己惑人,是焉知无则无极,有则有尽,而固窃窃然自以为觉,亦何异梦中占梦,其不觉也亦甚矣。)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谓不及天数而早殁者也。)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使道如上文。不长,短促也。)空外以张,(九窍张露也。)喘息暴疾,(喘息者气促,暴疾者易伤,皆非延寿之征也。)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石,坚也。)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数中风寒,表易犯也。血气虚,中不足也。脉不通,经络多滞也。故致真邪易于相攻。然正本拒邪,正气不足,邪反随之而入,故曰相引。数音朔。)故中寿而尽也。(凡此形体血气,既已异于上寿,则其中寿而尽,固有所由,此先天之禀受然也。夫人生器局,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其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夭。故知之者下可以希中,中可以希上;不知者上仅得其次,次仅得其下矣。所谓天定则能胜人,人定亦能胜天也。(夫禀受者,先天也,修养者,后天也,先天责在父母,后天责在吾心。)

- 天年常度《类经》
- 天年《内经评文》
- 天年论《景岳全书》
- 天年《中医词典》
- 天牛《本草纲目》
- 天年《中医养生学》
- 天牛《本经逢原》
- 天年《灵枢悬解》
- 天庖疮《中医名词词典》
- 天年《黄帝内经·灵枢》
- 天泡《外科正宗》
- 天南星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天泡疮《景岳全书》
- 天南星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天泡疮《中医词典》
- 天南星丸《妇人大全良方》
- 天泡疮《续名医类案》
- 天南星散《妇人大全良方》
- 天泡疮《证治准绳·幼科》
- 天南星散《妇人大全良方》
- 天泡疮《证治准绳·疡医》
- 天南星散《冯氏锦囊秘录》
- 天泡疮《保婴撮要》
- 天南星(胆南星)《中药学》
- 天泡疮《丹溪治法心要》
- 天南星(胆南星)《中药炮制》
- 天泡疮《奇效简便良方》
- 天南星《本草图经》
- 天泡疮《外科十三方考》
- 天南星《药性切用》
- 天泡疮(旧名)《立斋外科发挥》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