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灵枢五色篇 全)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诸臣之中,惟雷公独少,故自称小子。)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颜为额角,即天庭也。蕃蔽者,屏蔽四旁。即藩篱之义。十步之外,而骨胳明显,其方大丰隆可知,故能寿终百岁。盖五色之决,不独于明堂也。蕃音烦。)雷公曰∶五官之辨奈何?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肺心肝脾之候,皆在鼻中,六腑之候,皆在四旁,故一曰次于中央,一曰挟其两侧。下极居两目之中,心之部也。心为君主,故曰王宫。惟五脏和平而安于胸中,则其正色自致,病色不见,明堂必然清润,此五官之所以有辨也。部次诸义,详如下文。恶音乌。)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不辨者,色失常度而变易难辨也。五色之见,各有其部,惟其部骨弱陷之处,然后易于受邪而不免于病矣。若其色部虽有变见,但得彼此生王、互相乘袭而无克贼之见者,虽病甚不死。)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官五色,言五色之所主也。)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益甚言进,方衰言退也。外内皆在,表里俱当察也。脉口者,太阴脏脉也,故曰在中而主五脏。人迎者,阳明腑脉也,故曰在外而主六腑。脉口滑小紧沉者,阴分之邪盛也;人迎大紧以浮者,阳分之邪盛也,故病皆益甚。)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脉口为阴,浮滑者以阳加阴,故病日进。人迎为阳,沉滑者阳邪渐退,故病日损。损,减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口人迎,经分表里,故其沉滑浮滑而病日进者,有在内在外之辨也。)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人迎寸口之脉,其浮沉大小相等者,非偏于阴,则偏于阳,故病难已。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则义有可知矣。)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病在脏者,在六阴也,阴本当沉而大为有神,有神者阴气充也,故易已;若沉而细小,则真阴衰而为逆矣。病在腑者,在六阳也,阳病得阳脉者为顺,故浮而大者病易已;若或浮小,亦逆候也。)
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人迎主表,脉盛而坚者,寒伤三阳也,是为外感。气口主里,脉盛而坚者,食伤三阴也,是为内伤。此古有之法也。今则止用寸口诊法,不为不妙;然本无以左右分内外之说,自王叔和以来,谬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失表里之义久矣。详见藏象类十一。)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间甚,轻重也。粗,显也。言色有显而明,若沉夭者,其病必甚也。上行者浊气方升而色日增,日增者病日重。下行者滞气将散而色渐退,渐退者病将已。)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各有脏部,统言色脏所属,各有分部也。外部言六腑之表,六腑挟其两侧也。内部言五脏之里,五脏次于中央也。故凡病色先起外部而后及内部者,其病自表入里,是外为本而内为标,故当先治其外,后治其内。若先起内部而后及外部者,其病自里出表,是阴为本而阳为标,故当先治其阴,后治其阳。若反之者,皆为误治,病必益甚矣。此与标本病传论文异义同,所当互考。详标本类四五。)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滑大以代而长者,阳邪之脉也。阳邪自外传里,故令人目有妄见,志有所恶,此阳并于阴而然。治之之法,或阴或阳,或先或后,择其要者先之,可交易而已也。)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阙中,眉间也。风病在阳,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泽。痹病在阴,肉骨受之,故色冲而浊。冲,深也。至如厥逆病起四肢,则病在下而色亦见于地。地者,面之下部也。此其常候,故可因其色以言其病。)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大气,大邪之气也。大邪之入者,未有不由元气大虚而后邪得袭之,故致卒死。卒,猝同。)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如拇指者,成块成条,聚而不散也。此为最凶之色,赤者固不佳,而黑者为尤甚,皆卒死之色也。)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察色以言时,谓五色有衰王,部位有克贼,色藏部位,辨察明而时可知也。)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黄帝曰∶庭者首面也,(庭者,颜也,相家谓之天庭。天庭最高,色见于此者,上应首面之疾。)阙上者咽喉也,(阙在眉心。阙上者,眉心之上也。其位亦高,故应咽喉之疾。)阙中者肺也,(阙中,眉心也,中部之最高者,故应肺。)下极者心也,(下极者,两目之间,相家谓之山根。心居肺之下,故下极应心。)直下者肝也,(下极之下为鼻柱,相家谓之年寿。肝在心之下,故直下应肝。)肝左者胆也,(胆附于肝之短叶,故肝左应胆,而在年寿之左右也。)下者脾也,(年寿之下者,相家谓之准头,是为面王,亦曰明堂。准头属土。居面之中央,故以应脾。)方上者胃也,(准头两旁为方上,即迎香之上,鼻隧是也,相家谓之兰台廷尉。脾与胃为表里,脾居中而胃居外,故方上应胃。)中央者大肠也,(中央者,面之中央,谓迎香之外,颧骨之下,大肠之应也。)挟大肠者肾也,(挟大肠者,颊之上也。四脏皆一,惟肾有两;四脏居腹,惟肾附脊。故四脏次于中央,而肾独应于两颊。)当肾者脐也,(肾与脐对,故当肾之下应脐。)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鼻准也。小肠为腑,应挟两侧,故面王之上,两颧之内,小肠之应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为膀胱子处之应。子处,子宫也。凡人人中平浅而无髭者多无子,是正子处之应。以上皆五脏六腑之应也。)颧者肩也,(此下复言肢节之应也。颧为骨之本,而居中部之上,故以应肩。)颧后者臂也,(臂接乎肩,故颧后以应臂。)臂下者手也,(手接乎臂也。)目内上者膺乳也,(目内 上者,阙下两旁也。胸两旁高处为膺。膺乳者,应胸前也。)挟绳而上者背也,颊之外曰绳,身之后为背,故背应于挟绳之上。)循牙车以下者股也,(牙车,牙床也。牙车以下主下部,故以应股。)中央者膝也,(中央,两牙车之中央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胫接于膝,足接于胫,以次而下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分者,口旁大纹处也。股里者,股之内侧也。)巨屈者膝膑也,(巨屈,颊下曲骨也。膝膑,膝盖骨也。此盖统指膝部而言。膑音牝。)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以上脏腑肢节部位,有色见面部三图,在图翼四卷。)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部分既定,阴阳乃明。阳胜者阴必衰,当助其阴以和之。阴胜者阳必衰,当助其阳以和之。阴阳之用,无往不在,知其盛衰,万举万当矣。)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阳从左,阴从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者,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故曰阴阳。阴阳既辨,又必能察其润泽枯夭,以决善恶之几,庶足谓之良工也。)沉浊为内,浮泽为外,(内主在里在脏,外主在表在腑,皆言色也。)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凡五色之见于面部者,皆可因此而知其病矣。不仁,麻痹无知也。)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浮者病浅,沉者病深,泽者无伤,夭者必败,散者病近,抟者病远。抟,聚也。上者病在上,下者病在下。抟音团。)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神积于心则明,故能知已往来今之事。相气不微,气不能隐也。不知是非,无是非之感也。属意勿去,专而无贰也。新故,即往今之义。相,去声。)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色明不粗,言色之明泽不显,而但见沉夭者,其病必甚。若其虽不明泽,而亦无沉夭之色者,病必不甚也。)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稚马曰驹。驹驹然者,如驹无定,散而不聚之谓。故其为病尚散。若有痛处,因于气耳,非积聚成形之病也。)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水邪克火,肾乘心也。肾邪乘心,心先病于中,而肾色则应于外,如以下极而见黑色者是也。不惟心肾,诸脏皆然。凡肝部见肺色,肺部见心色,肾部见脾色,脾部见肝色,及六腑之相克者,其色皆如是也。)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圆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 阴之属也。(面王上下,为小肠膀胱子处之部,故主小腹痛下及卵痛。圆直者,色垂绕于面王之下也。茎,阴茎也。高为本,下为首,因色之上下而分茎之本末也。凡此者,总皆狐疝 阴之属。 , 同。)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面王之部与男子同,而病与男子异者,以其有血海也。色散为痛,气滞无形也。色抟为聚,血凝有积也。然其积聚之或方或圆,或左或右,各如其外色之形见。若其色从下行,当应至尾,而为浸淫带浊,有润如膏之物。或暴因饮食,即下见不洁。盖兼前后而言也。胝,当作 ,音底,尻臀之间也。)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见左者病在左。色见右者病在右。凡色有邪而聚散不端者,病之所在也。故但察面色所指之处,而病可知矣。)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色者,言正色也。正色凡五,皆宜端满。端谓无邪,满谓充足。有别乡者,言方位时日各有所主之正向也。别乡赤者,又言正向之外,而有邪色之见也。赤如榆荚见于面王,非其位也。不当见而见者,非其时也。是为不日。不日者,失其常度之谓。此单举赤色为喻,而五色之谬见者,皆可类推矣。乡,向同。)其色上锐,首空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凡邪随色见,各有所向,而尖锐之处,即其乘虚所进之方。故上锐者,以首面正气之空虚,而邪则乘之上向也。下锐亦然。其在左在右皆同此法。)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此总结上文而言五色五脏之配合,如青属肝肝合筋,凡色青筋病者,即为肝邪,而察其所见之部,以参酌其病情。诸脏之吉凶,可彼此而类推矣。)

- 色藏部位脉病易难《类经》
- 色部《中医词典》
- 色悴《中医词典》
- 色病宜忌合参《望诊遵经》
- 色疸《四圣心源》
- 色氨酸操纵元的结构与阻遏蛋白的负性调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色夺《中医词典》
- 色氨酸操纵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色复《中医词典》
- 色《医学心悟》
- 色甘酸钠《药理学》
- 色《中医词典》
- 色合脉诊法《医学摘粹》
- 色《傅青主男科》
- 色合情诊法《医学摘粹》
- 臊疳《外科启玄》
- 色合问诊法《医学摘粹》
- 臊疳《中医词典》
- 色合形诊法《医学摘粹》
- 瘙疹《痘疹心法要诀》
- 色觉检查《眼科学》
- 瘙疹《专治麻痧初编》
- 色戒男淫(培原五)《宜麟策》
- 瘙疹《医宗金鉴》
- 色厥《中医词典》
- 瘙疹《麻疹阐注》
- 色厥动血《中医词典》
- 瘙疹《中医词典》
- 色脉《诊宗三昧》
- 瘙痒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色脉尺诊《黄帝内经太素》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