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脏背

《类经》书籍目录

(灵枢背输篇 素问血气形志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 ,出于背者。(灵枢背输篇全。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 。故唐太宗读明堂针灸书云∶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诏自今毋得笞囚背,盖恐伤其脏气,则伤其命也。太宗之仁恩被天下,于此可想见矣。其有故笞人背以害人者,呜呼!又何心哉? 音恕,本经 、输、俞,三字俱通用。)岐伯曰∶背中大 在杼骨之端,(大 ,大杼穴也,在项后第一椎两旁,故云杼骨之端。)肺 在三焦之间,心 在五焦之间,膈在七焦之间,肝 在九焦之间,脾 在十一焦之间,肾 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节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 ,后世作椎。此自大 至肾 左右各相去脊中一寸五分,故云挟脊相去三寸所也。愚按∶诸焦字义,非专指骨节为言,盖谓脏气自节间而出,以行于肉理脉络之分,凡自上至下皆可言焦。所以三焦之义,本以上中下通体为言,固可因此而知彼也。)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 也。(此所以验取穴之法也。但按其 穴之处,必痛而且解,即其所也。解, 软解散之谓。解音械。)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此言五脏之 ,但可灸而不可刺也。不惟针有补泻,而灸亦有补泻。凡欲以火补者,勿吹其火致令疾速,必待其从容自灭可也。凡欲以火泻者,必疾吹其火,欲其迅速,即传易其艾,须其火之速灭可也。此用火补泻之法。)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素问血气形志篇。此亦取五脏之俞而量之有法也。背俞,即五脏之俞,以其在足太阳经而出于背,故总称为背俞。其度量之法,先以草横量两乳之间,中半折折之,又另以一草比前草而去其半,取齐中折之数,乃竖立长草,横置短草于下,两头相拄,象△三隅,乃举此草以量其背,令一隅居上,齐脊中之大椎,其在下两隅当三椎之间,即肺俞穴也。度音铎。拄音主。令,平声。)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谓以上隅齐三椎,即肺俞之中央,其下两隅,即五椎之间,心之俞也。度,如字,下同。)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复下一度,皆如前法,递相降也。按∶肝俞脾俞肾俞,以此法折量、乃与前背 篇及甲乙经、铜人等书皆不相合,其中未必无误,或古时亦有此别一家法也。仍当以前背 篇及甲乙等书者为是。)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五脏背《类经》
  2. 五脏保健法《中医养生学》
  3. 五脏本脉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 五脏《医学见能》
  5. 五脏痹《中医名词词典》
  6. 五脏《丹溪手镜》
  7. 五脏痹《中医词典》
  8. 五脏《中医基础理论》
  9. 五脏变《针灸甲乙经》
  10. 五脏《医学纲目》
  11. 五脏标本《冯氏锦囊秘录》
  12. 五脏《中医词典》
  13. 五脏别论《素问悬解》
  14. 五脏《气功外气疗法》
  15. 五脏别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16. 五脏《止园医话》
  17. 五脏别论篇《疡医大全》
  18. 五脏《中医名词词典》
  19. 五脏病《中医词典》
  20. 五运主运图说《类经图翼》
  21. 五脏病《证治准绳·幼科》
  22. 五运主方治例《古今医统大全》
  23. 五脏病《小儿药证直诀》
  24. 五运主病治例《古今医统大全》
  25. 五脏病刺《针灸素难要旨》
  26. 五运主病一首(集见原病式)《医经国小》
  27. 五脏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28. 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针灸大成》
  29. 五脏病脉《诊家正眼》
  30. 五运主病《医学启源》
  31. 五脏病气法时《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