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素问上古天真论)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真,天真也。不假修为,故曰真人。心同太极,德契两仪,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阴阳,是即提挈把握之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呼接于天,故通乎气。吸接于地,故通乎精。有道独存,故能独立。神不外驰,故曰守神。神守于中,形全于外,身心皆合于道,故云肌肉若一。即首篇形与神俱之义。按此节所重者,在精气神三字,惟道家言之独详,今并先贤得理诸论,采附于左以助参悟。白乐天曰;王乔赤松,吸阴阳之气,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方扬曰∶凡亡于中者,未有不取足于外者也。故善养物者守根,善养生者守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曹真人曰∶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张虚静曰∶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此言守神以养气也。淮南子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此言静可养神也。金丹大要曰∶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此言精气之互根也。契秘图曰∶坎为水为月,在人为肾,肾藏精,精中有正阳之气,炎升于上;离为火为日,在人为心,心藏血,血中有真一之液,流降于下。此言坎离之交构也。吕纯阳曰∶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之外更无真。此言修真之道,在于精气神也。胎息经曰∶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须注,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胎息铭曰∶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实曰内丹。非只治病,决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此言养生之道,在乎存神养气也。张紫阳曰∶心能役神,神亦役心,眼者神游之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心欲求静,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此言存神在心,而静心在目也。又曰∶神有元神,气有元气,精得无元精乎?盖精根据气生,精实而气融,元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见,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此言元精元气元神者,求精气神于化生之初也。李东垣省言箴曰∶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余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此言养身之道,以养气为本也。愚按诸论,无非精气神之理。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营运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故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惟是气义有二∶曰先天气,后天气。先天者,真一之气,气化于虚,因气化形,此气自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自调摄中来。此一形字,即精字也。盖精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龙虎经曰∶水能生万物,圣人独知之。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王矣。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逐气亡。释氏有戒欲者曰∶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此言深得制欲之要,亦足为入门之一助也。又呼吸精气、存三守一详按,见运气类四十一.又气内为宝义,见论治类十八。膻,世连切。)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敝,尽也。真人体合于道,故后天地而生,原天地之始,先天地而化,要天地之终,形去而心在,气散而神存,故能寿敝天地而与道俱生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至,极也。淳,浓也。至极之人,其德浓,其道全也。)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和,合也,合阴阳之变化。调,顺也,顺时令之往来。)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去世离俗,藏形隐迹也。积精全神,聚精会神也。)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至道之人,动以天行,故神游宇宙。明察无外,故闻见八荒。)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此虽同归于真人,然但能延寿而不衰,已异于寿敝天地者矣。故曰亦者,有间之辞也。)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次真人、至人者,谓之圣人。圣,大而化也。圣人之道,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所以能处天地之和气,顺八风之正理,而邪弗能伤也。八风义见运气类三十五,有图。)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适,安便也。恚?怒也。嗔,恶也。欲虽同俗,自得其宜,随遇皆安,故无嗔怒。嗜音示。恚音畏。嗔,昌真切。)行不欲离于世,(和其光,同其尘也。)被服章,(五服五章,尊德之服。皋陶谟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举不欲观于俗,(圣人之心,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同人,故行不欲离于世;内不化所以全道,故举不欲观于俗。观俗者,效尤之谓。)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恬,静也。愉,悦也。敝,坏也。外不劳形则身安,故形体不敝;内无思想则心静,故精神无伤。内外俱有养,则恬愉自得而无耗损之患,故寿亦可以百数。恬音甜。愉音俞。)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次圣人者,谓之贤人。贤,善也,才德之称。法,效也。则,式也。天地之道,天圆地方,天高地浓,天复地载,天动地静。干为天,干者健也;坤为地,坤者顺也。君子之自强不息,安时处顺,能复能载,能包能容,可方可圆,可动可静,是皆效法天地之道。)象似日月,(象,放也。似,肖也。日为阳精,月为阴精,月以夜见,日以昼明,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日去则死,日来则生,故贤人象似之。)辨列星辰,(辨,别也。列,分解也。二十八宿为星之经,金木水火土为星之纬,经有度数之常,纬有进退之变,日月所会谓之辰,辰有十二谓之次,会当朔晦之期,次定四方之位,故贤人辨列之。)逆从阴阳,(逆,反也。从,顺也。阳主生,阴主死,阳主长,阴主消,阳主升,阴主降,升者其数顺,降者其数逆,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盛衰不可不辨也,故贤人逆从之。)分别四时,(四时义见下章。)将从上古,协议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将,随也。极,尽也。贤人从道于上古,故亦可益寿,而但有穷尽耳。呜呼!人操必化之器,托不停之运,乌飞兔走,谁其免之?独怪夫贪得者忘殆,自弃者失时,时其有止也,若之何?盖不知时命耳,彼贤人者则不然也。)

- 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类经》
- 古穴法歌、论晕针吸针解救法《金针秘传》
- 古针法歌《金针秘传》
- 古下瘀血汤《医林改错》
- 古制三种尺《类经图翼》
- 古西医《对山医话》
- 古冢中水《饮食须知》
- 古文钱《药性切用》
- 古砖《本草纲目》
- 古文钱《本草撮要》
- 古砖《证类本草》
- 古文钱《本草分经》
- 谷《中医词典》
- 古文钱《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谷《食鉴本草》
- 古文钱《本草便读》
- 谷《养生导引秘籍》
- 古文钱《本草从新》
- 谷《本草择要纲目》
- 古文钱《本经逢原》
- 谷氨酸的代谢与功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古文钱《本草求真》
- 谷并菜类《养生导引秘籍》
- 古文钱《证类本草》
- 谷部《景岳全书》
- 古文钱《医学入门》
- 谷部《古今医统大全》
- 古文钱《冯氏锦囊秘录》
- 谷部《普济方·针灸》
- 古文钱《本草易读》
- 谷部《本草便读》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