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类经》书籍目录

(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寒之而热,言治热以寒而热如故。热之而寒,言治寒以热而寒如故。及有以寒治热者,旧热尚在而新寒生;以热攻寒者,旧寒未除而新热起。皆不得不求其详也。)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诸寒之而热者,谓以苦寒治热而热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阴之不足也。阴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故当取之于阴,谓不宜治火也,只补阴以配其阳,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热之而寒者,谓以辛热治寒而寒反甚,非寒之有余,乃真阳之不足也。阳不足则阴有余而为寒,故当取之于阳,谓不宜攻寒也,但补水中之火,则阳气复而寒自消也。故启玄子注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曰∶脏腑之原,有寒热温凉之主。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全,孰知其意?此王氏之心得也。然求其所谓益与壮者,即温养阳气,填补真阴也。求其所谓源与主者,即所谓求其属也。属者根本之谓,水火之本,则皆在命门之中耳。)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此承上文而详求其服寒反热、服热反寒之所以然也。治其王气者,谓病有阴阳,气有衰王,不明衰王,则治之反甚。如阳盛阴衰者,阴虚火王也,治之者不知补阴以配阳,而专用苦寒治火之王,岂知苦寒皆沉降,沉降皆亡阴,阴愈亡则火愈盛,故服寒反热者,阴虚不宜降也。又如阳衰阴盛者,气弱生寒也,治之者不知补阳以消阴,而专用辛温治阴之王,岂知辛温多耗散,耗散则亡阳,阳愈亡则寒愈甚,故服热反寒者,阳虚不宜耗也。此无他,皆以专治王气,故其病反如此。又如夏令本热,而伏阴在内,故每多中寒,冬令本寒,而伏阳在内,故每多内热。设不知此而必欲用寒于夏,治火之王,用热于冬,治寒之王,则有中寒隔阳者,服寒反热,中热隔阴者,服热反寒矣。是皆治王之谓,而病之所以反也。春秋同法。)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此言不因治王而病不愈者,以五味之属,治有不当也。凡五味必先入胃,而后各归所喜攻之脏。喜攻者,谓五味五脏各有所属也。如九针论曰∶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犯之者,即所谓不治五味属也。)久而增气,此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凡五味之性,各有所入,若味有偏用,则气有偏病,偏用即久,其气必增,此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则脏有偏胜,脏有偏胜,则必有偏绝矣,此致夭之由也,如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之类是也。此篇前言寒热者,言病机也;后言五味者,言药饵也。药饵病机必审其真,设有谬误,鲜不害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类经》
  2. 寒症诸病《药症忌宜》
  3. 寒治法《石室秘录》
  4. 寒症统论《医学实在易》
  5. 寒治验《卫生宝鉴》
  6. 寒政《中医词典》
  7. 寒滞肝脉《中医名词词典》
  8. 寒证和热证的鉴别《中医诊断学》
  9. 寒滞肝脉《中医词典》
  10. 寒证和热证的关系《中医诊断学》
  11. 寒中《中医词典》
  12. 寒证发狂《中医词典》
  13. 寒中散表法《医述》
  14. 寒证《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15. 寒中亦能散表《景岳全书》
  16. 寒证《中医诊断学》
  17. 寒注《中医词典》
  18. 寒证《厘正按摩要术》
  19. 寒注候《诸病源候论》
  20. 寒证《全生指迷方》
  21. 寒总论《伤寒括要》
  22. 寒证《中医名词词典》
  23. 罕疮《外科证治全书》
  24. 寒阵《目经大成》
  25. 蔊菜《中药学》
  26. 寒阵《景岳全书》
  27. 《古今医统大全》
  28. 寒阵《景岳全书》
  29. 汉防己《得配本草》
  30. 寒者热之《中医词典》
  31. 汉防己《本草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