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素问五营运大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此明人身之表里,万物之化生,皆合乎天地之气也。)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此东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肝补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气由化生,物因气化也。此下二节,与天元纪大论同,见运气类三。)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凡此篇文义与前篇阴阳应象大论相同者,注皆见前。后准此。)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得木化者,其气柔 ,筋之类也。)在脏为肝。其性为暄,(暄,温暖也。肝为阴中之阳,应春之气,故其性暄。暄音萱。)其德为和,(春阳布和,木之德也。)其用为动,(春风动摇,木之用也。)其色为苍,(浅青色也。)其化为荣,(物色荣美,木之化也。)其虫毛,(毛虫丛植,得木气也。)其政为散,(阳散于物,木之政也。按散义有二∶一曰升散,木气之升也;一曰散落,金气之杀也。)其令宣发,(宣扬升发,春木令也。)其变摧拉,(摧拉,损折败坏也。风气刚强,木之变也。摧,坐陪切。拉音腊。)其眚为陨,(眚,灾也。陨,坠落也。木兼金化,陨为灾也。眚,诗梗切。陨音允。)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前篇曰风伤筋者,其义同。)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此东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木,而内合人之肝气者也,故肝主于左。)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此南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心补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经络流行,脉之体也。血气和平,息之调也。心主血脉,故皆属火。)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南方暑热,火之性也。心为火脏,其气应之。)其德为显,(阳象明显,火之德也。)其用为燥,(阳用躁动,火之性也。)其色为赤,其化为茂,(万物茂盛,火之化也。)其虫羽,(羽虫飞扬,得火气也。)其政为明,(阳明普照,火之政也。)其令郁蒸,(暑热郁蒸,夏火令也。)其变炎烁,(炎烁焦枯,火之变也。烁,收勺切。)其眚燔 ,(燔 焚烧,火之灾也。燔音烦, ,如岁切。)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此南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火,而内合人之心气者也,故心主于前。)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此中央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脾补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土之施化,其气充盈,故曰充气。脾健则肉丰,此其征也。)在脏为脾。其性静兼,(脾属至阴,故其性静。土养万物,故其性兼。)其德为濡,(濡润泽物,土之德也。)其用为化,(万化所归,土之用也。)其色为黄,其化为盈,(万物充盈,土之化也。)其虫 ,(赤体曰 ,土应肉也。 ,即果切。)其政为谧,(谧,静也。安静宁谧,土之政也。谧音密。)其令云雨,(云雨湿蒸,土之令也。)其变动注,(风雨动注,土之变也。)其眚淫溃,(霖淫崩溃,土之灾也。)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此中央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土,而内合人之脾气者也,故脾主乎中。)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此西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肺补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庚桑子曰∶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盖物得金气而后坚,故金曰坚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西方凉爽,金之气也。肺为金脏,故应之。)其德为清,(秋气清肃,金之德也。)其用为固,(坚而能固,金之用也。)其色为白,其化为敛,(万物收敛,金之化也。)其虫介,(皮甲坚固,得金气也。)其政为劲,(风气刚劲,金之政也。)其令雾露,(凉生雾露,秋金令也。)其变肃杀,(凋残肃杀,金之变也。)其眚苍落,(青苍毁败,金之灾也。)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此西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金,而内合人之肺气也,故肺主乎右。)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此北方之生化也。明此者,可以治肾补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物之热者,遇寒则坚,此其征也。)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凛烈战栗,水之性也。)
其德为寒,(冬气寒冷,水之德也。)其用为藏,(藏字原阙,脱简也,今补之。闭藏生气,水之用也。)其色为黑,其化为肃,(肃然静定,水之化矣。)其虫鳞,(鳞潜就下,得水气也。)其政为静,(清静澄彻,水之政也。)其令闭塞,(闭塞二字原阙,今补足之。天地闭塞,冬水令也。)其变凝冽,(寒凝严冽,水之变也。)其眚冰雹,(非时冰雹,水之灾也。雹音泊。)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此北方之性用德化政令,皆本乎水,而内合人之肾气者也,故肾主于下。)五气更立,各有所先,(五行之气,化有不同。天干所临,是为五运;地支所司,是为六气。五运六气,皆有主客之分。故岁时变迁,五气更立,各有所先,以主岁气也。)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运气既立,则位之当与不当,气之或邪或正,可得而察矣。此与六微旨大论同,见运气类七。)
帝曰∶病之生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主客相遇,上下相临,气有相得不相得,则病变由而生矣。相得者,如彼此相生,则气和而病微;不相得者,如彼此相克,则气乖而病甚也。)帝曰∶主岁何如?歧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主岁,谓五运六气各有所主之岁也。己所胜,我胜彼也。所不胜,彼胜我也。假令木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土受其克,湿化乃衰;侮所不胜,则金反受木之侮,而风化大行也。木气不足,则己所不胜者,乘虚来侮,而金令大行;己所胜者,因弱相轻,而土邪反甚也。六节藏象论曰∶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运气相同,举此可类推矣。)侮反受邪,(若恃己之强,肆行暴侮,有胜必复,反受其邪。五常政大论曰∶乘危而行,不速而至,炎威无德,灾反及之。正此谓也。)侮而受邪,寡于畏也。(五行之气,各有相制,畏其所制,乃能守位,寡于畏则肆无忌惮,而势极必衰,所以反受其邪,此天道之盈虚,自毫发无容爽者。上文自五气更立至此详义,见五运太少齐兼化逆顺图解及主气客气、主运客运、司天在泉各图说中,在图翼二卷。)帝曰∶善。

- 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类经》
- 五气郁发占《医学纲目》
- 五窍《叶天士医案精华》
-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针灸甲乙经》
- 五窍出血《中医词典》
- 五气图说《轩岐救正论》
- 五窍出血《外科证治全书》
- 五气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五窍相通应证(幼幼汇集 上)《古今医统大全》
- 五气皆从火化《温病正宗》
- 五窍之特点《思考中医》
- 五气分主《医学摘粹》
- 五茄《名医别录》
- 五气分主《四圣心源》
- 五茄皮《得配本草》
- 五气动乱占《医学纲目》
- 五茄芽《饮食须知》
- 五气凑五脏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五芩散解《吴医汇讲》
- 五气朝元《中医词典》
- 五禽戏《中医名词词典》
- 五气《医经原旨》
- 五禽戏《中医养生学》
- 五气《中医词典》
- 五禽戏法《养生导引法》
- 五皮饮(加味五皮饮)《医方考》
- 五情缘起《四圣心源》
- 五皮饮《瘴疟指南》
- 五情缘起《医学摘粹》
- 五皮饮《汤头歌诀》
- 五胠俞《中医词典》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