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灸

《类经》书籍目录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则过,用之不殆。(见论治类八。)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运气四十三。)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藏象三十一。)

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经络二十五。)

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藏象十九。)

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凡刺之方,必别阴阳。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标本四。)

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 ,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脉色十九。)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患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藏象九。)

病之起始也,可刺而已。(论治八。)

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脉色二十五。)

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 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疾病二十。)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疾病二十一。)

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疾病二十。)

十二经病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足少阴经病,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疾病十。)

有余有五,不足有五。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疾病十八。)

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 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疾病六十二.)

血气有余,肌肉坚致,故可苦以针。(脉色三十一。)

有病肾风者,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疾病三十一。)

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经络六。)

六经之厥,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疾病三十五。)

气滑即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针刺五十六。)

平治于权衡,去宛陈 。是以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论治十五。)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俱当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跷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 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脉色十五。)

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经络三十三。)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经络二十.)

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经络类六。)

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经络八。)

十五别络病刺。(经络五。)

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经络十五。)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针刺五十四。)

刺上关者, 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 。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经络十。)

刺胸腹者,必以布HT 着之,乃从单布上刺。(针刺十九。)

五脏热病死生刺法。(疾病四十四。)

脏腑之咳,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疾病五十二。)

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疾病八十八。)

诸经疟刺。(疾病五十。)

五脏背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经络十一。)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疾病十六。)

紧则先刺而后灸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针刺二十九。)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刺十。)

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经络类三十四。)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经络七。)

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疾病四十八。)

五逆,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疾病类九十二。)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脏及二三四脏者,乃可刺也。(疾病九十四。)

诸经根结病刺。(经络三十。)

十二经筋痹刺。(疾病六十九。)

口问十二邪之刺。(疾病七十九。)

阴阳二十五人之刺。(藏象三十一。)

脏腑诸胀针治。(疾病五十六。)

周痹众痹之刺。(疾病六十八。)

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须穷刺法。(运气三十一。)

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运气三十九。)

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运气四十一。)

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运气四十三。)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针刺五十六。)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针灸《类经》
  2. 针灸《医学入门》
  3. 针灸《证治准绳·幼科》
  4. 针灸《续名医类案》
  5. 针灸《证治准绳·幼科》
  6. 针灸《古今医统大全》
  7. 针灸《证治准绳·幼科》
  8. 针灸《圣济总录》
  9. 针灸《轩岐救正论》
  10. 针灸《中医名词词典》
  11. 针灸《冷庐医话》
  12. 针经直说《针经指南》
  13. 针灸《伤科汇纂》
  14. 针经直说《普济方·针灸》
  15. 针灸《女科证治准绳》
  16. 针经标幽赋《针经指南》
  17. 针灸《女科证治准绳》
  18. 针经标幽赋《普济方·针灸》
  19. 针灸《女科证治准绳》
  20. 针经《此事难知》
  21. 针灸《女科证治准绳》
  22. 针禁忌法《重楼玉钥》
  23. 针灸《女科证治准绳》
  24. 针禁忌法《普济方·针灸》
  25. 针灸《女科证治准绳》
  26. 针解篇《黄帝内经·素问》
  27. 针灸《女科证治准绳》
  28. 针解法《中医词典》
  29. 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序《针经指南》
  30. 针解《素问悬解》
  31. 针灸避忌太乙图序《针灸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