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方病治不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 全)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治各不同,如下文砭石、毒药、灸KT 、九针、导引按跷之类。)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地势不同,则气习有异,故治法亦随而不一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天地之气,自东而升,为阳生之始,故发生之气始于东方,而在时则为春。)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地不满东南,故东南低下而多水。鱼盐海滨,皆傍水之地利也。)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得鱼盐之利,故居安食美。)鱼者使人热中,(鱼,麟虫也。鱼生水中,水体外阴而内阳,故能热中。然水从寒化,亦脾寒者所忌。)盐者胜血,(食咸者渴,胜血之征也。义详气味类三及疾病类二十五。)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血弱故黑色疏理。热多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砭石,石针也,即磁锋之属。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亦此类也。东方之民疏理而痈疡,其病在肌表,故用砭石,砭石者其治在浅。凡后世所用砭石之法,亦自东方来也。砭音边。)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地之刚在西方,故多金玉砂石。然天地之气,自西而降,故为天地之收引,而在时则应秋。)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陵居,高处也,故多风。金气肃杀,故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不衣,不事服饰也。褐,毛布也。荐,草茵也。华,浓浓也,谓酥酪膏肉之类。饮食华浓,故人多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水土刚强,饮食肥浓,肌肉充实,肤腠闭密,故邪不能伤其外,而惟饮食男女七情,病多生于内也。)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病生于内,故非针灸按导所能治,而宜用毒药也。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如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之类是也。凡后世所用毒药之法,亦自西方来也。)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天之阴在北,故其气闭藏,而在时则应冬。)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地高陵居,西北之势也。风寒冰冽,阴气胜也。)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野处乳食,北人之性,胡地至今犹然。地气寒,乳性亦寒,故令人脏寒。脏寒多滞,故生胀满等病。)其治宜灸KT ,故灸KT 者亦从北方来。(灸KT ,艾灸火灼也,亦火针之属,今北人多用之。故后世所用灸KT 之法,亦自北方来也。KT ,如瑞切。)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天之阳在南,故万物长养,而在时则应夏。)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南方低下而湿,故水土弱而多雾露。)其民嗜酸而食 ,( ,腐也。物之腐者,如豉 曲酱之属是也。嗜音示。音父。)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嗜酸者收,食 者湿,故其民致理而挛痹。挛痹者,湿热盛而病在筋骨也。南方属火,故其色赤致密也。挛,闾员切,又去声。痹音秘。)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病在经络,故宜用九针。凡后世所用针法,亦自南方来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土体平,土性湿。土王于四方之中,而为万物之母,故其生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四方辐辏,万物所归,故民食杂。土性和缓,故不勤劳也。)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土气通脾而主四肢,故湿滞则为痿,寒热则为厥。中央者,四方之气交相集,故或寒或热也。)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按,捏按也。跷,即阳跷阴跷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跷穴以除疾病也。病在肢节,故用此法。凡后世所用导引按摩之法,亦自中州出也。跷音乔,又极虐切。)
故圣人杂合以治,冬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杂合五方之治而随机应变,则各得其宜矣。故治法虽异,而病无不愈,知通变之道者,即圣人之能事也。)

- 五方病治不同《类经》
- 五反恶候《中医词典》
- 五方望法相参《望诊遵经》
- 五法大旨《医述》
- 五方异治论《医学源流论》
- 五发痈疽通治方《外科集验方》
- 五方之正气味《汤液本草》
- 五发痈疽论《外科集验方》
- 五方之正气味《医旨绪余》
- 五发疽《中医词典》
- 五风《中医词典》
- 五发《中医词典》
- 五风变《中医词典》
- 五恶《中医词典》
- 五风变《目经大成》
- 五夺不可泻《针灸素难要旨》
- 五风变成内障证《中医词典》
- 五夺不可泻《古今医统大全》
- 五风变内障《中医词典》
- 五夺《中医词典》
- 五风变内障《秘传眼科龙木论》
- 五夺《中医名词词典》
- 五风变内障《明目至宝》
- 五毒发背《中医词典》
- 五风初患不足歌《眼科心法要诀》
- 五毒草《证类本草》
- 五风初患不足歌《医宗金鉴》
- 五疔秘方《华佗神方》
- 五风初患有余歌《眼科心法要诀》
- 五疔《中医词典》
- 五风初患有余歌《医宗金鉴》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