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刺痈疽

《类经》书籍目录

(《灵枢·寒热病篇》《素问·骨空论》《长刺节论》)

五脏身有五部。(《灵枢·寒热病篇》∶五脏在内而要害系于外者,有五部,如下文。)伏兔一,(在膝上六寸起肉间,足阳明胃经之要害也。)腓二,腓者 也,(即小腿肚也。足太阳、少阴及三焦下 之所系者。腓音肥。 音篆。)背三,(中行督脉,旁四行足太阳经,皆脏气所系之要害也。)五脏之 四,(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五脏之所系也。)项五。此五部有疽者死。(项中为督脉阳维之会,统诸阳之纲领也。凡上五部,皆要会之所,忌生痈疽,生者多死。)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刺痈疽者法当取汗,则邪从汗散而痈自愈;然必察其始病之经,而刺有先后也。此节义当与刺热篇参看,详疾病类四十四。)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臂太阴,肺经也。足阳明,胃经也。按《热病篇》曰∶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按以上四穴,皆手足太阴经之荥、 也。此言臂太阴者,即鱼际、太渊二穴。然则足阳明者,亦当取之荥、 ,则内庭、陷谷是也。详义见本类前四十。)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补太阴而汗出甚者,阴之胜也,当补阳明可以止之。泻太阴而汗出甚者,阳之胜也,当泻阳明可以止之。盖以阴阳平而汗自止也。取阳而汗出甚者,其止法亦然。)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 ,致气则生为痈疽也。(针已中病,即当去针;若中而不去,则精气反泄,故病必益甚而 羸也。针未中病,自当留针;若不中而去,则病未除而气已致,故结聚而为痈疽。皆刺之害也。此节与九针十二原篇同,见后六十。 音匡。)

鼠 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素问·骨空论》。鼠 ,瘰 也。寒府在附膝外解营,谓在膝下外辅骨之骨解间也。凡寒气自下而上者,必聚于膝,是以膝膑最寒,故名寒府。营,窟也。当是足少阳经之阳关穴。盖鼠 在颈腋之间,病由肝胆,故当取此以治之。音漏。)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拜则骨节显,故可以取膝穴。跪则深隙见,故可以取足心穴。)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素问·长刺节论》。腐肿,内腐外肿也。大为阳毒其患浅,小为阴毒其患深,故当察其小大而刺分深浅也。)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痈大患浅,但多泄其血则毒可去。痈小患深,必端内其针而深取之也。为故止,言以此为则,而刺痈之法尽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刺痈疽《类经》
  2. 刺婴儿《针灸素难要旨》
  3. 刺有大约须明逆顺《类经》
  4. 刺婴儿《针灸大成》
  5. 刺有三变营卫寒痹《类经》
  6. 刺宜从时《针灸素难要旨》
  7. 刺有五节《类经》
  8. 刺宜从时《古今医统大全》
  9. 刺志论《针灸大成》
  10. 刺腋痈数《黄帝内经太素》
  11. 刺志论《素问悬解》
  12. 刺要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13. 刺志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14. 刺要论《素问悬解》
  15. 刺志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16. 刺要论《针灸大成》
  17. 刺志论篇《疡医大全》
  18. 刺腰痛篇《黄帝内经·素问》
  19. 刺诸病诸痛《类经》
  20. 刺腰痛论《针灸大成》
  21. 刺诸风《类经》
  22. 刺腰痛《类经》
  23. 刺壮士《针灸大成》
  24. 刺腰痛《素问悬解》
  25. 刺壮士《针灸素难要旨》
  26. 刺阳明证《伤寒九十论》
  27. 蛓蚝风《中医词典》
  28. 刺血疗法《中医词典》
  29. 苁蓉《汤液本草》
  30. 刺血拔罐法《中医词典》
  31. 苁蓉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