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类经》书籍目录

(《灵枢·五邪篇》全)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皮肤痛而寒热者,皮毛为肺之合也。气喘汗出者,肺主气而腠理疏也。肺为脏腑之华盖,居于膈上,故咳则动及肩背。)取之膺中外 ,(膺中之外 ,云门、中府也,手太阴本经穴。但云门忌深,能令人逆息。)背三节五节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三椎之旁,肺 也。五椎之旁,心也。皆足太阳经穴。以手疾按其处,觉快爽者,即其真穴,乃可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缺盆,足阳明经穴也。手太阴之脉上出于此,故当取之以散越肺邪。但忌太深,令人逆息。)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两胁中痛,肝之经也。寒中,木乘脾胃也。恶血在内,肝所主也。行善牵掣其关节,肝主筋而邪居之也。肝经自足大趾上内联踝,故时为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行间,足厥阴本经之荥,故可以引去肝邪而止胁痛。)补三里以温胃中,(三里,足阳明经穴,补以温胃,可去寒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肝经血络外见者,可以散在内之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足少阳经循耳前后,足厥阴主诸筋而与少阳为表里,故取耳间青脉,可以去掣节。)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邪在脾胃则肌肉痛,脾主肌肉也。阳有余则阴不足,阳邪入腑,病在阳明,故为热中善饥。阳不足则阴有余,阴邪入脏,病在太阴,故为寒中肠鸣腹痛。若脾胃之邪气皆盛,阴阳俱有余也;脾胃之正气皆虚,阴阳俱不足也。故有寒有热,随之而见。)皆调于三里。(此足阳明之合,可兼治脾胃之病。)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肾属少阴而主骨,故其病为骨痛阴痹。又《至真要大论》阴痹义更详,见运气类二十五。)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涌泉为足少阴之井,昆仑为足太阳之经。按《经脉篇》以腰脊肩背颈项痛为足太阳病,故当取昆仑。余为少阴病,故当取涌泉。二经表里,凡有血络者皆当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邪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其应补应泻,皆当取手厥阴心主之输。)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邪在五脏之刺《类经》
  2.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针灸甲乙经》
  3.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针灸甲乙经》
  4. 邪在半表半里曰和解《疡医大全》
  5. 邪在胸膈《温疫论》
  6. 邪所《中医词典》
  7. 邪正论《医法圆通》
  8. 邪祟论《冯氏锦囊秘录》
  9. 邪正盛衰《中医基础理论》
  10. 邪祟交合《景景医话》
  11. 邪正消长《中医词典》
  12. 邪祟《扁鹊心书》
  13. 邪正虚实辩《侣山堂类辩》
  14. 邪祟《冷庐医话》
  15. 邪之中人阴阳有异《类经》
  16. 邪祟《丹台玉案》
  17. 邪中《黄帝内经太素》
  18. 邪祟《古今医案按》
  19. 邪中三焦歌《伤寒百证歌》
  20. 邪祟《万病回春》
  21. 邪注候《诸病源候论》
  22. 邪祟《医学正传》
  23. 《中医词典》
  24. 邪祟《寿世保元》
  25. 胁窌《中医词典》
  26. 邪祟《医述》
  27. 胁疽《中医词典》
  28. 邪祟《续名医类案》
  29. 胁疽《证治准绳·疡医》
  30. 邪嗽《中医词典》
  31. 胁疽《外科理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