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脉诊总论

《古今名医汇粹》书籍目录

罗东逸曰∶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古今察脉之精。莫过《内经》。《内经》之诊法甚详,脉法甚约。自叔和《脉经》兴,而脉象繁,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以为诊病莫尽于此。不知名象愈繁,诊道莫准,将求精而愈失之。盖由不知脉为胃气之本源,其阴阳精要即相为对待,相去悬绝之间,有甚精之察,而不必多名象之求也。

夫诊脉求病,求其病之表里寒热虚实顺逆而已。《内经》说脉,止于浮、沉、缓、急、大、小、滑、涩八脉,特于对待、微甚、悬绝,着其相去之二等,而脉之情尽变极,察之极精。及仲景,又兼以阴阳着脉为十,以浮、数、动、滑、大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而察阴阳之法,又莫过于此。于是诊脉之精,至此大备。

何以言之?人之先天本于阴阳,而阴阳复生于胃气,惟谷神兴而营气足,故脉行焉。中涵先天四时五脏之正,而养于胃气,以微见其间,是以脉常有神,而可诊以阴阳逆从之法。故阴阳逆顺之法,必首诊其胃气、五脏、四时。诊胃气者诊其力,诊五脏者诊其神,诊四时者诊其顺。

何谓力?胃之在三阳,搏而勿浮;在三阴,搏而勿沉。其为洪圆有力,阴阳两和,是平胃脉也。四时而闰以太息,为五至,于何有病?此谓有力。若胃气衰耗,已先见不搏而浮沉矣。何谓神?五脏五神而主五行,则恒见微弦、微钩、微软、微毛、微石之平衡,所谓脏真也。过则相凌,弱则受克而藏神失,再过则真脏现矣,此谓有神。何谓顺?五脏以胃气各自主时而奉天令,故春肝、夏心、秋肺、冬肾,如天之被物,生、长、化、收、藏。以一旺主时,而群脏从焉,毋得以错迕事见者,所谓顺也。反顺则为逆矣,逆时则逆脏,并逆胃矣;此谓以顺。是三者病本之诊也。

于是审其阴阳,以别柔刚,而知其逆顺之所在。是以别于阳者,知病起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此诊之大源,不可不知也。

嗣是乃有相去之三诊,则于其病情而知之。一法为对待,如浮沉对待,缓急、大小、滑涩各对待,皆两不相侔,判然可识者也。一法为微甚,从对待而推之,或甚浮微浮、甚沉微沉之过不及,以从容而知之也。

一法为悬绝,如太过、三倍、四倍、不及之迥绝、绝无之殊。此为关格、真脏之见脉,可察而辨也。辨其对待,以察生克;辨其微甚,以察间甚;辨其悬绝,以察生死。而又察仲景之阴阳十脉。合而察之,前三法为经,后四法为纬。不待多脉之名象。而死生顺逆之机,了若指掌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古今名医汇粹》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古今名医汇粹》书籍目录
  1. 脉诊总论《古今名医汇粹》
  2. 脉诊的临床意义《中医诊断学》
  3. 脉诊总论《内经博议》
  4. 脉诊《中医诊断学》
  5. 脉疹《中医名词词典》
  6. 脉诊《内经知要》
  7. 脉蒸《中医词典》
  8. 脉诊《中医名词词典》
  9. 脉证不同《医述》
  10. 脉真从脉《脉理求真》
  11. 脉证不应《温疫论》
  12. 脉长《医学心悟》
  13. 脉证从舍《医碥》
  14. 脉占动止《医学摘粹》
  15. 脉证合参《中医词典》
  16. 脉躁《中医名词词典》
  17. 脉证合与不合《医述》
  18. 脉原《内经博议》
  19. 脉证似反《古今医统大全》
  20. 脉原《脉确》
  21. 脉证似反《轩岐救正论》
  22. 脉有重阴重阳脱阴脱阳《古今医统大全》
  23. 脉证死生论《血证论》
  24. 脉有阴阳真脏《类经》
  25. 脉证相反《古今医统大全》
  26. 脉有阴阳乘伏《轩岐救正论》
  27. 脉证宜忌歌《幼幼集成》
  28. 脉有阴阳乘伏《古今医统大全》
  29. 脉证宜忌歌《推拿抉微》
  30. 脉有宜忌《时方妙用》
  31. 脉症合参《中医名词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