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应四时阴阳

《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素问·脉要精微论》岐伯曰∶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此言脉象应乎四时阴阳之气化也。寒为阴,热为阳,二气流行,自微而盛。故自暖而热,热极则凉,阳极生阴也;寒极则温,阴极生阳也。四时迭运,而人身阴阳之气,随之进退,而现象于脉,如规矩衡权,上下相应,准而有度。如脉不应气候,而有太过不及、相生相克,即可辨其病之轻重吉凶也。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此即申明上文之义也。冬至四十五日,立春节也,阳气微出于地上,阴气微下于地中,万物生机发动,而脉由石变弦,以应春阳之气;夏至四十五日,立秋节也,阴气微出于地上,阳气微下于地中,万物长足而成实,脉即由钩而变毛,以应秋收之气也。阳气由微而盛,则弦脉变钩,钩者,浮洪也;阴气由微而盛,则毛脉变石,石者,沉实也。此阴阳升降流行,生化万物,故有四时之不同,与脉相应如期会者。若期而相失,知脉气与天地气化分离,故不相应。视其分离有期,或相生相克,即可知其死生之时日,如春见秋脉,金克木为死,见冬脉,水生木可生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此言疾病死生微妙之理,全在察脉,察之必有纪律,非可凭臆揣度,要从阴阳生化之理为始,知始而后,则有经常变化不同,皆从五行出生,如冬至阳生,夏至阴生,木旺于春,火旺于夏,金旺于秋,水旺于冬,土旺四季,此阴阳四时之常度也。如阴阳有偏胜,则五行有生克,遂变化致病,故必调之,合四时之宜,应补应泻而勿错失,与天地生化之理如一,得其精一之理,可以知逆顺死生之道也。若声从气发,色由气彰,气根于五脏,五脏具五行之性,脉为气血之先形,是故声音色脉,必皆合乎五行阴阳生化之理,不合则病,败象见则死矣。

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此言脉象反四时气化之理也。言有余为精,不足为消者,谓人身阴阳之气,合四时气化而消长者,若春夏阳长阴消,秋冬阳消阴长,脉象随四时而不同也。如其应当太过,而反不足,为精伤,而气不生长也;应当不足,而反有余,为本元消败,虚阳发露之假象也。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格者,死不可治也。此节经文,向在前万物之外一节以先,余细详上下义理,必是错简,故特移此,义理方合。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此言切脉之要道,当虚心静气,医者虚心则明察,病者气静则脉准,可保无错失也。盖脉理之妙,难以言宣,喻如鱼游虫蛰种种,形容其气血流行出入之象,亦即弦钩毛石之意也。必深思默究,悟其神理,指下方能明察。故知身内之气化者,按脉象阴阳五行而纪之,其理自见;知身外之气化者,观时序流行,终始之道,与人身无不相应,而内伤外感,昭然可辨。以四时之气化,合人身之内外,此六者,为持脉之大纲要法也。此结上文诸节之旨,下乃详叙诊脉部位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灵素节注类编》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灵素节注类编》书籍目录
  1. 脉应四时阴阳《灵素节注类编》
  2. 脉阴阳类成《明医杂着》
  3. 脉应杂病《幼科释谜》
  4. 脉阴阳类成《诊家枢要》
  5. 脉有不可言传论《脉诀汇辨》
  6. 脉阴阳俱紧《中医词典》
  7. 脉有反关《医学摘粹》
  8. 脉阴阳俱紧《中医名词词典》
  9. 脉有亢制论《脉诀汇辨》
  10. 脉阴阳俱浮《中医名词词典》
  11. 脉有可凭不可凭《医述》
  12. 脉溢怪病《奇方类编》
  13. 脉有可凭不可凭论《一得集》
  14. 脉溢《中医词典》
  15. 脉有逆从阴阳《古今名医汇粹》
  16. 脉义总论《医学集成》
  17. 脉有七诊九候《古今医统大全》
  18. 脉义《医旨绪余》
  19. 脉有数道《读医随笔》
  20. 脉义《医宗己任编》
  21. 脉有顺逆《医碥》
  22. 脉义《中医词典》
  23. 脉有宜忌《医学摘粹》
  24. 脉义《思考中医》
  25. 脉有宜忌《时方妙用》
  26. 脉以胃气为本《诊家正眼》
  27. 脉有阴阳乘伏《古今医统大全》
  28. 脉以胃气为本《中医词典》
  29. 脉有阴阳乘伏《轩岐救正论》
  30. 脉以独见为真《脉理求真》
  31. 脉有阴阳真脏《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