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不卧多卧

《类经》书籍目录

(《灵枢·邪客篇》《大惑论》)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灵枢·邪客篇》)

邪气感人,令人寐无从生,故云不卧出也。瞑音明,又上声。)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大气也。隧,道也。糟粕之道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气之道出于上焦,故分为三隧。喉咙为肺之系而下贯于心,故通宗气而行呼吸。粕音朴。隧音遂。)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荣气出于中焦,中焦者受水谷之气,泌其津液,变化以为血脉,外而四肢,内而脏腑,无所不至,故其营运之数,与刻数皆相应也。义详经络类二十四、二十六。泌音秘,泉水貌。)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中,故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义详本类前六十七及经络类第六。昼行于阳,常从足太阳始,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始,义详经络类二十五。)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邪气逆于脏腑,则卫气不得入于阴分,故偏盛于阳。阳偏盛则阳跷陷,陷者受伤之谓,阳盛阴虚,故目不瞑。又《大惑论》义正与此同,详见下文。跷有五音∶跷、皎、乔、脚,又极虐切。)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此刺治之补泻也。补其不足,即阴跷所出足少阴之照海也。泻其有余,即阳跷所出足太阳之申脉也。若阴盛阳虚而多卧者,自当补阳泻阴矣。)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谓既刺之后,仍当用药以治之。凡不卧之证,有邪实者多属外因,有营虚者多属内因,此半夏汤一法,盖专为去邪者设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古今量数不同,大约古之黍量一斗,合今之铁斛数三升二合。然则云八升者,即今之二升五合六勺,云五升者,即今之一升六合许耳。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火沸者,先以火沸其水,而后置药于中也。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类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小黄米,其性味甘粘微凉,能养营补阴;半夏味辛性温,能和胃散邪,除腹胀目不得瞑,故并用之。秫米一升,约今之三合二勺。半夏五合,约今之一合六勺。炊至一升半,约今之四合八勺也。秫音术。)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滓音子, 也。)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灵枢·大惑论》。)

此言因病而不得卧者也。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寤寐亦失常矣。)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此言因病而目有不能开视及病而多寐者,以卫气留于阴分,阴跷满而阳气虚耳。观《寒热病篇》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即此上文两节之义。详针刺类四十四。)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此下二节,言有不因于病而为多卧少卧之异者也。解,利也。人之脏腑在内,内者阴也;皮肤分肉在外,外者阳也。肠胃大则阴道迂远,肉理湿滞不利则阳道舒迟,故卫气之留于阴分者久,行于阳分者少,阳气不精,所以多瞑卧也。今人有饱食之后即欲瞑者,正以水谷之悍气暴实于中,则卫气盛于阴分,而精阳之气有不能胜之耳。世俗但呼为脾倦,而不知其有由然也。)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肠胃小,则卫气之留于阴者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则卫气之留于阳者久,故少瞑也。)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非常经者,言其变也,盖以明邪气之所致然者。)岐伯曰∶邪气留于上 ,上 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邪气居于上焦而加之食饮,则卫气留闭于中,不能外达阳分,故猝然多卧。然有因病而不能瞑者,盖以邪客于脏,则格拒卫气,不得内归阴分耳。 ,焦同。)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治此诸邪者,统言本论八证也。此篇止类其五,外神乱则惑等三证,详前八十一。先其脏腑者,欲辨阴阳之浅深也。诛其小过者,言此诸证,虽非重大之疾,亦不可不除之也。然人之致此,各有所由,故于形志苦乐,尤所当察。盖苦者忧劳,多伤心肺之阳,乐者纵肆,多伤脾肾之阴,必有定见,然后可以治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不卧多卧《类经》
  2. 不卧《针灸资生经》
  3. 不卧散《冯氏锦囊秘录》
  4. 不卧《普济方·针灸》
  5. 不卧散《儒门事亲》
  6. 不卧《医法圆通》
  7. 不吸烟《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8. 不稳定性规律《中医疾病预测》
  9. 不喜食《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0. 不闻香臭《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11. 不先辨症乱用药引《医门补要》
  12.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友渔斋医话》
  13. 不小便《医宗金鉴》
  14. 不忘进早餐《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15. 不小便《医述》
  16. 不完全恢复健康《病理生理学》
  17. 不小便《证治准绳·幼科》
  18. 不退位《中医词典》
  19. 不小便《幼科心法要诀》
  20. 不透表《麻科活人全书》
  21. 不谢方《专治麻痧初编》
  22. 不痛疮候《诸病源候论》
  23. 不锈钢针《中医词典》
  24. 不同组织甘油三酯合成特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5. 不痒恶疮《外科全生集》
  26. 不同脂质、脂蛋白和LDL-ApoB浓度下碱性蛋白对细胞代谢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
  27. 不靥闷乱哽气腹胀之症《保婴撮要》
  28. 不同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现象《医学遗传学基础》
  29. 不依从的结果《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0. 不同生理状况下膳食调配原则《预防医学》
  31. 不宜服瘦胎方辩《胎产秘书》

《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