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诸经疟刺

《类经》书籍目录

(《素问·刺疟篇》全)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刺 中出血。(此下言足六经之疟刺也。头背腰皆足太阳经之所行,故为是病。 、 ,皆热甚貌。邪在三阳,盛于表也。汗不易收,故曰难已。刺中者,按王氏曰∶太阳之 ,是谓金门。又曰∶《黄帝中诰图经》云∶委中主之。则古法以委中为 中也。故当以委中为的,二穴皆系本经。 ,郝、嚣二音,又呼木切。 音谒。 ,隙同。)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解,懈也。 ,迹也。身体解 ,谓不耐烦劳,形迹困倦也。寒不甚、热不甚者,病在半表半里也。见人惕惕然者,邪在胆也。少阳为木火之经,故热多于寒而汗出甚也。当刺足少阳之经,王氏云侠溪主之。按∶解 之义,王氏即以寒不甚热不甚为解;然细详之,若有不然。观其既云身体解 ,复云寒热不甚,分明各有所谓,意本不同。观《刺要论》曰∶髓伤则销铄 酸,体解 然不去矣。是岂非举动解倦之谓乎?及考字,不收于韵,若音为亦,殊无意味,当从迹韵,庶乎为妥。)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阳明虽多血多气之经,而寒邪胜之,故先为寒,久乃热,热去则邪解,故汗出。《经脉篇》曰∶阳明病至则恶人与火。今反喜见日月光及得火气乃快然者何也?盖阳明受阳邪,胃之实也,故恶热;阳明受阴邪,胃之虚也,故喜暖耳。跗上,即本经之冲阳穴。淅音昔。)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脾者心之子,脾病则心气不舒,故不乐。脾不化则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太阴主里,邪不易解,故多寒热汗出。脾脉络胃上膈挟咽,故病至则善呕。然必待其呕已病衰,方可取之。王氏曰∶取之井俞及公孙也。皆本经穴。)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肾脉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阴邪上冲,故为呕吐甚。肾病则阴虚,阴虚故热多寒少。病在阴者喜静,故欲闭户牖而处。肾为至阴之脏而邪居之,故病深难已。此不言刺者,必缺失也。王氏曰∶大钟、太溪悉主之。皆本经穴。牖音有。)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少腹,布胁肋,故为腰腹小便之病。凡小水不利为癃,今曰如癃状,非癃也,盖病不在水而在于肝邪之陷,故亦如小便不利而急数欲便也。意恐惧者,肝气不足也。腹中悒悒,不畅之貌。皆当刺足厥阴之经,王氏曰∶太冲主之。即本经穴。癃,良中切。悒音邑。)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此下言五脏疟刺而并及于胃也。肺者心之盖也,以寒邪而乘所不胜,故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复热而心气受伤,故善惊如有所见。当刺其表里二经,以泻阳明之实,补太阴之虚也,王氏云手太阴之络列缺,阳明之原合谷主之。)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疟邪在心,故烦心甚,欲得水以解也。心本阳脏,为邪所居,则阳虚阴盛,故反寒多而不甚热。王氏曰神门主之,即手少阴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肝属木,故色苍苍然。肝郁则气逆,故太息。木病则坚强,故其状若死。刺足厥阴见血者,王氏曰中封主之。按∶上文已言足厥阴等疟,而此重言之。盖上文所言者,言经病也,故复明脏病之详如此,下文脾肾胃三脏义同。)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脾以至阴之脏而疟邪居之,故令人寒。脾脉自股入腹,故为腹中痛。寒已而热则脾气行,故肠中鸣。鸣已则阳气外达,故汗出而解也。刺足太阴者,王氏曰商丘主之。)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洒洒,寒栗貌。肾脉贯脊属肾,开窍于二阴,故腰脊之痛苦于宛转而大便难也。 然,眩动貌。目视不明,水之亏也。手足寒,阴之厥也。刺足太阳、少阴之表里,取穴如前。 音眩。)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腑有六而此独言胃者,以胃为六腑之长也。邪在阳明则胃病及脾,故善饥不能食而支满腹大也。当兼刺阳明之表里,王氏曰∶厉兑、解溪、三里主之,足阳明者取此三穴,足太阴刺其横脉出血,谓足内踝前斜过大脉,则太阴之经。盖即商丘也。)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此下言诸疟之刺法也。身方热者,谓于未发之前,热将作也。疟之先热者,温疟也。跗上动脉,当是足阳明之冲阳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热盛气壮,故出其血,可以退热邪也。)

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方欲寒,寒之将发未发也。刺手足阳明,可以泻热;刺手足太阴,可以补阴。王氏曰当随此四经之井俞而刺之。)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 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满大急,阳邪之实也。背为诸阳所出,故当刺之,即五 俞也。 者,胁也,一曰旁开也。《水热穴论》曰∶五脏俞旁五,以泻五脏之热。即此谓也。盖此五者,乃五脏俞旁之穴,以其旁开近胁,故曰旁五 俞,即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皆足太阳经穴。适肥瘦出血者,谓瘦者浅之,少出血;肥者深之,多出血也。 音区。)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脉小实急,阴邪胜也。阴盛者生内寒,故当灸胫之少阴以散寒,刺指之井以补阳也。王氏曰灸胫少阴,是谓复溜;刺指井者,谓足太阳之至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 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此节重复。)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针有泻而无补,故脉虚者不宜用针。《脉度篇》曰∶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即此之谓。)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先时邪正未合,故可以治。既合而治,则邪正不分,反伤气矣。)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脉不见者,邪盛气逆而脉伏也,故当刺十指之血以泻其实。)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十二疟者,如前之六经六藏也。其发不同,故当因其形证而察属何经之病。)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一刺之病气虽衰,犹未觉也,故必再刺,始知其效,三刺而后病可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如下文。)不已,刺 中盛经出血;(即委中也。其穴在足太阳,故曰盛经。)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足太阳之大杼、风门也。)舌下两脉者,廉泉也。(任脉穴。)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伐其本也。如下文。)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头上者,上星、百会也,督脉穴。两额者,悬颅也,足少阳穴。两眉间者,攒竹也,足太阳穴。)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在项者,风池、风府主之。在背者,大杼、神道主之。风府、神道俱督脉穴,风池足少阳穴,大杼足太阳穴。)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腰背皆属太阳,故当刺委中穴。)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手少阴、阳明,皆以井穴为言。又刺十指间者,各随其所病之经也,亦取井穴。)先足胫 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十指间出血者,各因邪居之所泻其井也。)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三阳经背俞之血,谓足太阳膀胱俞、足阳明胃俞、足少阳胆俞,皆足太阳经穴。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 髓病,以 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胫骨也。按之不可,痛益甚也。其邪深伏,故名曰 髓病。 针,第一针也。绝骨本名悬钟,足少阳经穴。 音杭,又下敬切。 音酸。 音附。 音谗。)身体小痛,刺至阴。(足太阳经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此承上文而言,凡取诸阴之井,皆不可使之出血,但间日一刺之,则邪气自泄矣。然则可出血者,惟三阳之井,而真阴不可伤也。)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不渴者,内无邪,邪在表耳,故当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渴则邪在表里之间,故当刺足少阳。《杂病篇》曰∶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与此不同,见针刺类五十三。)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五十九刺法,详针刺类三十九、四十。)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诸经疟刺《类经》
  2. 诸经脉证死期《类经》
  3. 诸经死证《景岳全书》
  4. 诸经皆言大则病进者何也《此事难知》
  5. 诸经头痛《此事难知》
  6. 诸经贯舌并取廉泉辨《普济方·针灸》
  7. 诸惊《医学入门》
  8. 诸经根结开阖病刺《类经》
  9. 诸惊不治症《幼科释谜》
  10. 诸经发热潮热《张氏医通》
  11. 诸痉项强《中医词典》
  12. 诸经标本气街《类经》
  13. 诸酒《千金翼方》
  14. 诸禁鼓栗《中医词典》
  15. 诸厥固泄《中医词典》
  16. 诸金《证类本草》
  17. 诸厥脉候《类证治裁》
  18. 诸疥《圣济总录》
  19. 诸可下证《伤寒直格》
  20. 诸捷方《痰火点雪》
  21. 诸可治病脉《脉确》
  22. 诸捷方《痰火点雪》
  23. 诸癞方九首《外台秘要》
  24. 诸疖(附火丹)《经验丹方汇编》
  25. 诸癞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26. 诸疖《急救广生集》
  27. 诸癞候《诸病源候论》
  28. 诸见血证《证治准绳·杂病》
  29. 诸癞秘方《华佗神方》
  30. 诸见血证《证治准绳·类方》
  31. 诸劳明月丹《苏沈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