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刺寒热

《类经》书籍目录

(《灵枢·寒热病篇》《素问·长刺节论》)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灵枢·寒热病篇》。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皮寒热者邪在外,故畏于近席而毛发焦、鼻槁腊也。如不得汗,当泻足太阳之络穴飞阳,补手太阴之鱼际、太渊。盖太阳即三阳,主在表之热,而臂之太阴可以取汗也。腊音昔,干也。)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脾主肌肉,其荥在唇。肌寒热者邪在脾,故当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也。取三阳法如上文。补足太阴之大都、太白,可以出汗。义见前章。)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肾主骨,骨寒热者,邪在至阴也,阴虚者必躁,故无所安也。阴伤则液脱,故汗注不休也。齿者骨之余,若齿未槁者,阴气尚充,犹为可治,当取足少阴之络穴大钟以刺之。若齿有枯色,则阴气竭矣,其死无疑。近以愚见,则不独在齿,凡爪枯者亦危候也,骨寒而厥者皆然。)

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素问·长刺节论》。阴刺疑误。按∶《官针篇》云∶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此云阴刺者当是扬刺。详本类前五。)深专者,刺大脏。(深专者,邪气深而专在一脏也,治当求其大脏而直取之,凡五脏皆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欲迫取其大脏之气,当刺其背,以五脏之俞在于背也。)刺之迫脏,脏会,(刺背俞而能迫脏者,为脏气之所会也。)腹中寒热去而止,(刺背俞者,无问其数,必使腹中寒热去而后止针。)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言凡与刺脏俞者,不宜出血太多,其要在发针浅而少出其血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刺寒热《类经》
  2. 刺害《类经》
  3. 刺虎《证类本草》
  4. 刺腹满数《黄帝内经太素》
  5. 刺霍乱数《黄帝内经太素》
  6. 刺风候《诸病源候论》
  7. 刺激参数《中医词典》
  8. 刺风《中医词典》
  9. 刺激点《中医词典》
  10. 刺风《圣济总录》
  11. 刺激强度《中医词典》
  12. 刺分四时逆则为害《类经》
  13. 刺激区《中医词典》
  14. 刺法四条《伤寒贯珠集》
  15. 刺激性低血糖症《临床生物化学》
  16. 刺法启玄歌(五言)《针灸大成》
  17. 刺激性气体中毒《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18. 刺法启玄歌(六言)《针灸大成》
  19.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和阈刺激《生理学》
  20. 刺法启玄歌《针灸聚英》
  21. 刺疾黎《中药炮制》
  22.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黄帝内经·素问》
  23. 刺蒺藜《药笼小品》
  24. 刺法论《素问悬解》
  25. 刺蒺藜《吴普本草》
  26. 刺法论《针灸大成》
  27. 刺蒺藜《本草从新》
  28. 刺法《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29. 刺蒺藜《药性切用》
  30. 刺法《中医词典》
  31. 刺蓟散《妇人大全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