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类经》书籍目录

(灵枢阴阳清浊篇 全)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十二经水义,详经络类三十三。此言经脉经水各有清浊之异,而人之血气如一,其何以分别应之?)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人之血气若果如一,则天下皆同,当无杂乱矣,盖言其必不能同也。恶音乌。)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察之一人亦有乱气,况于天下乎?故推于一人,即可以知天下,然则人己血气本不一,而不一之理则一也。)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人身之气有二∶曰清气,曰浊气。浊气者,谷气也,故曰受谷者浊;清气者,天气也,故曰受气者清。二者总称真气。刺节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是指入者为天气,出者为谷气。)清者注阴,浊者注阳。(喉主天气,故天之清气,自喉而注阴,阴者五脏也。咽主地气,故谷之浊气,自咽而注阳,阳者六腑也。)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浊之清者,自内而出,故上行。清之浊者,自外而入,故下行。一上一下,气必交并,二者相合而一有不正,则乱气出乎其中矣。)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大别,言大概之分别也。上文以天气谷气厘清浊,而此言清中之浊,浊中之清,其所行复有不同也。清者上升故注于肺,浊者下降故走于胃。然而浊中有清,故胃之清气上出于口,以通呼吸津液;清中有浊,故肺之浊气下注于经,以为血脉营卫。而其积气之所,乃在气海间也。上气海在膻中,下气海在丹田。)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手太阳,小肠也,小肠居胃之下,承受胃中水谷,清浊未分,秽污所出,虽诸阳皆浊,而此其浊之浊者也,故曰独受阳之浊。手太阴,肺也,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为清气之所注,虽诸阴皆清,而此其清之清者也,故曰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此即上文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之义。空,孔同。)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足太阴,脾也。胃司受纳水谷,而脾受其气以为运化,所以独受其浊,而为清中之浊也。)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此又以针下之气,言清浊阴阳也。清者气滑,针利于速;浊者气涩,针利于迟。阴者在里,故宜深而留之;阳者在表,故宜浅而疾之。其或清中有浊,浊中有清,乃为清浊相干,当察其孰微孰甚,而酌其数以调之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血气阴阳清浊《类经》
  2. 血气形志篇《黄帝内经·素问》
  3. 血郄《中医词典》
  4. 血气形志《素问悬解》
  5. 血侵睛《中医词典》
  6. 血气形志《素问悬解》
  7. 血清(浆)胆碱脂酶《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8. 血气心腹疼痛候(妇科心镜 下)《古今医统大全》
  9. 血清(血浆)过氧化脂质《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10. 血气为病《丹溪治法心要》
  11. 血清(血浆)尿酸《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12. 血气统论《圣济总录》
  13. 血清(血浆)葡萄糖《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14. 血气体用说《目经大成》
  15. 血清ApoAⅠ(B100)透射比浊测定法《动脉粥样硬化》
  16. 血气所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17. 血清ApoA-I@@/ApoB比值《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18. 血气凝寒小腹痛候(妇科心镜 下)《古今医统大全》
  19. 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20. 血气论《寿世保元》
  21. 血清IgE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2. 血气精神《中医词典》
  23. 血清Lp(α)测定法《动脉粥样硬化》
  24. 血气检测的质量控制《临床生物化学》
  25. 血清r-谷氨酰转肽酶或r-谷氨酰转氨酶(r-GT或r-GTP)《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26. 血气分析仪分析方法《临床生物化学》
  27. 血清白蛋白《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28. 血气分析仪测定原理及仪器结构《临床生物化学》
  29.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30. 血气分析及其临床意义《免疫与健康》
  31. 血清苯丙氨酸《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