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刺诸风
(《素问·骨空论》《长刺节论》《灵枢四时气论》《热病论》)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素问·骨空论》。风之中人,必先皮毛而后及于经络脏腑,由浅入深,自微而甚,善行数变,所以为百病之始。故圣人之避风,如避矢石者,正以防其微也。)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风邪外袭,阳气内拒,邪正分争,故振寒。风伤卫,故汗出。邪客三阳,故头痛身重。卫伤则表怯,故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风府,督脉穴。察其正气不足则补之,邪气有余则泻之。)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上椎,谓项骨椎上,入发际一寸也。)大风汗出,灸 , 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 , 应手。(,足太阳经穴。厌之,以指按其穴也。乃令病患呼 之声,则应手而动,故即以为名。)从风憎风,刺眉头。(病由于风则憎风。刺眉头者,足太阳之攒竹穴也。憎,早登切。)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素问·长刺节论》。《风论》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即此之谓。炅汗,热汗也。刺诸分理络脉者,贵乎多也。炅,居永切。)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既汗而复寒热者,邪盛患深,非可以旦夕除也,故当三日一刺,百日始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大风,即风论及四时气篇之所谓疠也。其浅者遍腠理,故当刺肌肉为故,所以泄阳分之毒,风从汗散也。)刺骨髓,汗出百日,(刺深者须取骨髓,所以泄阴分之风毒也。)
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风毒去尽,然后营卫气复,眉发重生,是病已愈,方可止针矣。)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灵枢·四时气篇》。疠,大风也。风论曰∶疠者,有营气热 ,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也。其治法,当于常素刺其肿上,已刺之后,又必数以锐针针其患处,仍用手按出其恶毒之气,必待肿尽,乃可止针。盖毒深气甚,非多刺不可也。疠,癞同,又音利。)常食方食,无食他食。(食得其法,谓之方食。无食他食,忌动风发毒等物也。)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灵枢·热病篇》。偏枯者,半身不随,风之类也,其身偏不用而痛。若言不变、志不乱,则病不在脏而在于分肉腠理之间,可用巨针取之,即第九针也。察其虚实以施补泻,其元可复矣。)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痱亦风属,犹言废也。上节言身偏不用而痛,此言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是偏枯痱病之辨也。痱,肥、沸二音。)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智乱不甚,其言微有知者,神气未为全去,犹可治也;神失,则无能为矣。)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此治必先其本也。病先起于阳分,故当先刺其表,浮而取之,而后取其阴。此下不言先起于阴者,盖病始于阴,直中脏也,多不可治,故不复言之。)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 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痉,强直也。身反折,反张向后也。此风证之在膀胱经者,故当取足太阳经穴。 中,委中穴也。血络,浮浅之络也。皆当刺出其血。若中气有寒,仍当取足阳明之三里,温补胃气而风寒可除也。痉,求影切,中原韵音敬。)
- 刺诸风《类经》
- 刺诸病诸痛《类经》
- 刺壮士《针灸大成》
- 刺志论篇《疡医大全》
- 刺壮士《针灸素难要旨》
- 刺志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 蛓蚝风《中医词典》
- 刺志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苁蓉《汤液本草》
- 刺志论《素问悬解》
- 苁蓉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刺志论《针灸大成》
- 苁蓉杜仲茶《茶饮保健》
- 刺有五节《类经》
- 苁蓉牛膝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刺有三变营卫寒痹《类经》
- 苁蓉茸附丸《洪氏集验方》
- 刺有大约须明逆顺《类经》
- 苁蓉散《备急千金要方》
- 刺痈疽《类经》
- 苁蓉散《备急千金要方》
- 刺婴儿《针灸素难要旨》
- 苁蓉丸《备急千金要方》
- 刺婴儿《针灸大成》
- 苁蓉丸《洪氏集验方》
- 刺宜从时《针灸素难要旨》
- 苁蓉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刺宜从时《古今医统大全》
- 苁蓉羊肉粥(《本草纲目》)《中医饮食营养学》
- 刺腋痈数《黄帝内经太素》
- 囱巅诗(七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