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素问气穴论)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本篇言穴不言经,故曰气穴。周身三百六十五气穴,周岁三百六十五日,故以应一岁。卒,尽也。)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窘,穷而难也。孰,谁也。溢,畅达也。)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圣人者闻声知情,无所不达,故圣人易语。良马者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故良马易御。)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真数,格物穷理之数也。发蒙解惑未足以论,盖帝自谦非圣人,故不有真数,不足以论也。)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此下旧本有云∶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以上共计八十七字,按其文义与上下文不相流贯,新校正疑其为骨空论文脱误于此者是,今移入针刺类四十七。)脏俞五十穴,(脏,五脏也。俞,井荥俞经合也。五脏之俞,五五二十五穴,左右合之,共五十穴。肝之井,大敦也。荥,行间也。俞,太冲也。经,中封也。合,曲泉也。心主之井,中冲也;荥,劳宫也;俞,大陵也;经,间使也;合,曲泽也。脾之井,隐白也;荥,大都也;俞,太白也;经,商丘也;合,阴陵泉也。肺之井,少商也;荥,鱼际也;俞,太渊也;经,经渠也;合,尺泽也。肾之井,涌泉也;荥,然谷也;俞,太 也;经,复溜也;合,阴谷也。右五脏言心主而不言心,以邪客篇云∶手少阴之脉独无 。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 焉。义详针刺类二十三。)腑俞七十二穴,(腑,六腑也。脏俞惟五,腑俞有六,曰井荥俞原经合也。六腑之俞,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胆之井,窍阴也;荥,侠溪也;俞,临泣也;原,丘墟也;经,阳辅也;合,阳陵泉也。胃之井,厉兑也;荥,内庭也;俞,陷谷也;原,冲阳也;经,解溪也;合,三里也。大肠之井,商阳也;荥,二间也;俞,三间也;原,合谷也;经,阳溪也;合,曲池也。小肠之井,少泽也;荥,前谷也;俞,后溪也;原,腕骨也;经,阳谷也;合,小海也。三焦之井,关冲也;荥,液门也;俞,中渚也;原,阳池也;经,支沟也;合,天井也。膀胱之井,至阴也;荥,通谷也;俞,束骨也;原,京骨也;经,昆仑也;合,委中也。)热俞五十九穴,(具水热穴论注中,详针刺类三十九。)水俞五十七穴,详针刺类三十六,并出水热穴论王氏注中。)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此即前热俞五十九穴中之数,而重言之也。)中KT 两旁各五凡十穴,(此五脏之背俞,谓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也,皆足太阳经挟脊之两旁者,共十穴。KT ,膂同。)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大椎,督脉穴,连上两旁者共三穴。其两旁二穴,按王氏云∶甲乙经、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并不载,未详何俞也。新校正云∶大椎上旁无穴。今于大椎上旁按之甚 ,必当有穴,意者甲乙等经犹有未尽。)目瞳子浮白二穴,)瞳子 、浮白各二穴,皆足少阳经也,共四穴。)两髀厌分中二穴,(髀厌分中,谓髀枢骨分缝中,即足少阳环跳穴也。)犊鼻二穴,(犊鼻,足阳明穴也。)耳中多所闻二穴,(手太阳听宫也。)眉本二穴,(足太阳攒竹也。)完骨二穴,(足少阳经也。)项中央一穴,(督脉风府也。)枕骨二穴,(足少阳上窍阴也。)上关二穴,(足少阳客主人也。)大迎二穴,(足阳明穴也。)下关二穴,(足阳明穴也。)天柱二穴,(足太阳经穴也。)巨虚上下廉四穴,(巨虚上廉,巨虚下廉,皆足阳明经穴。)曲牙二穴,(足阳明颊车也。)天突一穴,(任脉穴也。)天府二穴,(手太阴穴也。)天牖二穴,(手少阳穴也。)扶突二穴,(手阳明穴也。)天窗二穴,(手太阳穴也。)肩解二穴,(足少阳肩井也。)关元一穴,(任脉穴也。)委阳二穴,(足太阳穴也。)肩贞二穴,(手太阳穴也。)喑门一穴,(督脉 门也。)齐一穴,(任脉神阙也。)胸俞十二穴,(谓俞腑、 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俱足少阴经穴。)背俞二穴,(足太阳大杼也。)膺俞十二穴,(胸之两旁曰膺。膺俞者,手太阴之云门、中府,足太阴之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共十二穴也。)分肉二穴,(足少阳阳辅也,重出。)踝上横二穴,(内踝上,交信也,足少阳经穴。外踝上,附阳也,足太阳经穴。左右共四穴。)阴阳跷四穴,阴跷穴,足少阴照海也。阳跷穴,足太阳申脉也。左右共四穴。跷有五音,跷、皎、乔、脚,又极虐切。)水俞在诸分,(水属阴,多在肉理诸分之间,故治水者当取诸阴分,如水俞五十七穴者是也。)热俞在气穴,(热为阳,多在气聚之穴,故治热者当取诸阳分,如热俞五十九穴者是也。)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两骸厌中,谓膝下外侧骨厌中,足少阳阳关穴也。骸音鞋,说文∶胫骨。)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大禁者,禁刺之穴,谓手阳明五里也,在手太阴天府穴下五寸,左右共二穴。玉版篇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正此谓也。详针刺类六十一。)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自脏俞五十穴至此,共三百六十五穴。若连前移附针刺类原文所列天突、十椎、胃脘、关元四穴,则总计三百六十九穴。内除天突、关元及头上二十五穴俱系重复外,实止三百四十二穴。盖去古既远,相传多失,必欲考其详数不能也。)

- 气穴三百六十五《类经》
- 气穴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气血《四圣心源》
- 气穴论《素问悬解》
- 气血《冯氏锦囊秘录》
- 气穴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 气血《证治准绳·幼科》
- 气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针灸大成》
- 气血《医学真传》
- 气穴《针灸学》
- 气血辨证《中医名词词典》
- 气穴《中医词典》
- 气血辨证《中医词典》
- 气穴《黄帝内经太素》
- 气血不损《正体类要》
- 气旋《外科证治全书》
- 气血冲和《中医词典》
- 气虚自汗《中医词典》
- 气血大损病《女科切要》
- 气虚肿胀垂危《奇效简便良方》
- 气血对胞宫的生理作用《中医妇科学》
- 气虚中满论《医贯》
- 气血合脉说《医林改错》
- 气虚中满《中医词典》
- 气血津液辩证《中医诊断学》
- 气虚中满《中医名词词典》
- 气血津液病证《中医内科学》
- 气虚则寒《中医词典》
-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
- 气虚则寒《中医名词词典》
- 气血精津液学说《中国医学通史》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