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郁之发之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帝曰∶五运之气,亦复岁乎?(复,报复也。此问五运之气,亦如六气之胜复而岁见否。)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五运被胜太甚,其郁必极,郁极者必复,其发各有时也。详如下文。)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持者,进退缠绵,相持延久也。按∶太过者其气暴,不及者其气徐,此理之当然也。然前章云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若与此节相反;而不知太者之暴,肆强也;少者之亡,受伤也。肆强者犹可制,受伤者不易支。故此二节互言,正以发明微甚之义耳。)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太过者其数成,成者气之盛也。不及者其数生,生者气之微也。土气长生于四季,故常以生数,而不待于成也。按∶此数有生成,其即气有初中之义欤。详见《图翼》一卷五行生成数解。前章六十年运气政令之数,凡云寒化一寒化六等义即此。)
帝曰∶其发也何如?岐伯曰∶土郁之发,岩谷震惊,(木胜制土,土之郁也。郁极则怒,怒动则发。岩谷者,土深之处。震惊者,土气之发也。)雷殷气交,(殷,盛也。气交者,升降之中,亦三气四气之间。盖火湿合气,发而为雷,故盛于火湿之令。)埃昏黄黑,(尘霾蔽日也。)化为白气,(湿蒸之气,岚之属也。)飘骤高深,(飘风骤注,冲决高深也。)
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岩崩石走,洪水从而出也。)川流漫衍,田牧土驹,(川流漫衍,洇没郊原也。田牧土驹,以洪水之后,惟余土石嵬然,若群驹散牧于田野也。)化气乃敷,善为时雨, (土湿之化,郁而伸也。)始生始长,始化始成。(土气被郁,物化皆迟,然土郁之发,必在三气四气之时,故犹能生长化成,不失其时也。)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 ,呕吐霍乱,饮发注下, 肿身重。(此皆湿土为病。湿在上中二焦,故心腹胀。湿在下焦,故数后下利。心为湿乘,故心痛。肝为湿侮,故胁 。 ,胀也。有声为呕,有物为吐。霍乱者,吐利并行,而心目撩乱也。饮,痰饮也。注下,大便暴泄也。湿气伤肉,则 肿身重。皆土发湿邪之证。)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雨府,太阴湿聚之处也。霞拥朝阳,见于旦也。埃昏,土气之浊也。土主四之气,在大暑六月中后凡六十日有奇,故土郁之发,以其四气。)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浮游,蜉蝣也,朝生暮死,其出以阴。此言大者为云横天山,小者为浮游生灭,皆湿化也。二者之见,则土郁将发,先兆彰矣。怫,郁也。怫音佛。)
金郁之发,天洁地明,气清气切,(火胜制金,金之郁也。金气清明急切,故其发如此。)大凉乃举,草树浮烟,(大凉者,金之寒气。浮烟者,金之敛气。)燥气以行, 雾数起,(金风至则燥气行,阴气凝则 雾起。 雾,浓雾也。 ,蒙、茂二音。)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杀气,阴气也。苍干,凋落也。金乃有声,金气劲而秋声发也。)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陈色恶。(咳逆嗌干,肺病而燥也。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金气胜而伤肝也。陈,晦也。金气肃杀,故面色陈而恶也。)山泽焦枯,土凝霜卤,怫乃发也,其气五。(燥气行,故山泽焦枯。土面凝白,卤结为霜也。金王五之气,主秋分八月中后凡六十日有奇,故其发也,在气之五。卤音鲁。)夜雪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兆也。(二者之见,皆金郁欲发之先兆。)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土胜制水,水之郁也。水郁而发,寒化大行,故阳气乃辟。辟,避同。)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氛结为霜雪,(寒氛,寒气之如雾者。氛音分。)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黄,土色。黑,水色。水为土郁而发,故二色并见于气交。祥,灾异也,凡吉凶之兆皆曰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 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此皆寒水之气为病。火畏水故心痛。 寒入肾,故腰 痛。寒则气血滞,筋脉急,故关节不利,屈伸不便。阴气胜,阳气不行,故厥逆痞坚腹满。)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暝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二火前后,君火二之气,相火三之气,自春分二月中而尽于小暑六月节,凡一百二十日,皆二火之所主。水本王于冬,其气郁,故发于火令之时,阴乘阳也。王氏曰∶阴精与水,皆上承火,故其发也,在君相二火之前后。)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深玄,黑色也。麻散,如麻散乱可见,微见而隐也。大都占气之法,当于平旦候之,其色黑而微黄,黄为土色,黑为水色,微黄兼黑,水郁将发之先兆也。)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金胜制木,木之郁也。木郁之发,风气大行,故有埃昏云扰、发屋折木等候,皆木之为变也。)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此皆风木肝邪之为病。厥阴之脉,挟胃贯膈,故胃脘当心而痛,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也。上支两胁,肝气自逆也。肝经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系,上会于巅,故为耳鸣眩转、目不识人等证。风木坚疆,最伤胃气,故令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为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苍埃浊色,黄黑郁若,皆风尘也。风胜湿,故云虽横而不起雨。风气之至,动变不定,故其发也,亦无常期。)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草偃,草尚之风必偃也。呈阴,凡柔叶皆垂,因风翻动而见叶底也。松吟,声在树间也。虎啸则风生,风从虎也。凡见此者,皆木郁将发之先兆。)
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水胜制火,火之郁也。肿字误,当作曛。盖火郁而发,热化大行,故太虚曛翳昏昧,大明反不彰也。)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燔燎腾烟,炎热甚也。材木流津,汁溶流也。霜卤,水泉干涸而卤为霜也。止水,蓄积之水也。风行惑言,热极风生,风热交炽而人言惑乱也。湿化乃后,雨不至也。厦音夏。卤音鲁。)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肢愤胪胀,疡痱呕逆,螈 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 ,善暴死。(此皆火盛之为病也。壮火食气,故少气。火能腐物,故疮痈。阳邪有余,故为 塞愤闷、胪腔胀满、疡痱疮毒等患。火气上冲,故呕逆。火伤筋则螈 抽掣,火伤骨则骨痛难支,火伏于节则节乃有动,火在肠胃则注下,火在少阳则温疟,火实于腹则腹暴痛,火入血分则血溢流注,火烁阴分则精液乃少,火入肝则目赤,火入心则心热,火炎上焦则瞀闷,火郁膻中则懊 。火性急速,败绝真阴则暴死。 ,昌真切。胪,闾、卢二音。痱音肺。螈音翅。 音纵。懊音鏖。 ,乃包切,)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刻终者,百刻之终也。日之刻数,始于寅初,终于丑未,此阴极之时也,故一日之气,惟此最凉。刻终大温而汗濡玄府,他热可知矣。玄府,汗空也。火本王于夏,其气郁,故发于未申之四气。四气者,阳极之余也。)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上文言湿化乃后,至此则火王生土,故动复则静,阳极反阴。土气得行,湿令复至,故万物得以化成也。)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群华之发,君火二气之候也。午泽,南面之泽也。于华发之时而水凝冰雪,见火气之郁也。于面南之泽而焰阳气见,则火郁将发之先兆也。)
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此以下,总结上文郁发之义也。凡应有先兆,报必随之。盖物极则变,故郁极乃发。)木发无时,水随火也。(土金火之郁发,各有其时。惟风木善行数变,上文云其气无常,即木发无时也。水能胜火,上文云其气二火前后,即水随火也。)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知时气,则病气可与期。失时气,则五气之行尚不能知,又焉知生化收藏之常政哉。)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此发明承制之义也。气有多少,太过不及也。发有微甚,郁微则发微,郁甚则发甚也。微者当其气,本气之见也。甚者兼其下,承气兼见也。如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木气承之;土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火位之下,水气承之是也。故水发之微者为寒,甚者为雹雪,是兼乎土,雹雪之体如土故也。土发之微者为湿,甚者为飘骤,是兼乎木,风主飘骤故也。木发之微者为风,甚者为毁折,是兼乎金,金主杀伐故也。金发之微者为燥,甚者为清明,是兼乎火,火主光明故也。火发之微者为热,甚者为曛昧,是兼乎水,水主昏昧故也。征,证也。取证于下承之气,而郁发之微甚可知矣。)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不当位,谓有不应其时也。)岐伯曰∶命其差。(气有盛衰,则至有先后,故曰命其差。差者,不当其位也。如《至真要大论》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但彼论胜复之至不当位,此论五气之发不当位,虽所论似异,而义则一也。)帝曰∶差有数乎?言日数也。)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后者,自始及终也。度,日也。三十度而有奇,一月之数也。奇,谓四十三刻七分半也。盖气有先至后至之差,不过三十度耳。即如气盈朔虚节序置闰之法,早至者先十五日有奇,迟至者后十五日有奇,或前或后,总不出一月有奇之数,正此义也。愚按∶本篇风云雷雨之至,虽五行各有所主,然阴阳清浊之分,先贤亦有所辨,此虽非本篇之意,然格致之理有不可不知者,今并附之。如或问雷霆风云霜雪雨露于张子者,对曰∶阴气凝聚,阳在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阳在外不得入,则周旋不舍而为风。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又有问雨风云雷于邵子者,答曰∶阳得阴为雨,阴得阳为风,刚得柔为云,柔得刚为雷。无阴不能为雨,无阳不能为雷。雨柔属阴,待阳而后兴;雷刚属阳,待阴而后发。张氏释之曰∶风雨自天降,故言阴阳;云雷自地升,故言柔刚。天阳无阴不能为雨,地阴无阳不能成雷。雨阴形柔,本乎天气之阳;雷阳声刚,出乎地体之阴。阴阳互相用也。又有以八卦爻象问于蔡节斋者,答曰∶坎阴为阳所得,则升为云,阳浅则为雾;坎阳为阴所累,则降为雨,阴浅则为露。阴在外、阳不得出则为雷,阴固则为地动,震也。阴在内、阳不得入则为风,阴固则为大风,巽也。阳包阴则离为霰,阳和阴则为雪,离交坎也;阴包阳则坎为雷,阴入阳则为霜,坎交离也。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则离为日,坎为月。阴阳相戛则为电,阴阳失位则为霓。此固诸贤之说也。若以愚见观之,风者阳中之清气也,气之微者和,气之甚者烈,无阳不为风也。云者阳中之浊气也,浊之清者轻,浊之浊者重,无阴不成云也。阴之清者,从阳凝聚则为露;阴之浊者,从阳升降则为雨。阳为阴郁,激而成雷,雷即电之声,电即雷之形,故雷之将发,电必先之。其所以有先后者,形显见之速,声远闻之迟也。有有雷而无电者,或以阳气未盛,声已达而形未露也;或以阴气太重,而蔽火之光也。有有电而无雷者,或以光远可见,而声远不可闻也;或以孤阳见形,阴气未及,而无水之激也。凡欲得雷之情者,当验以水之沃火也。雾乃阴气,由阳逼而升。雾多见于早者,以夜则日居地下,旦则水气上达,故日将中则雾必收,又为阳逼而降。凡欲得雾之情者,当验以釜中之气也。虹为日影穿雨而成,故虹必见于雨将霁,日东则虹西,日西则虹东,而中必有残雨以间之,其形乃见。无雨则无虹,无日亦无虹,秋冬日行南陆,黄道既远,故虹藏不见矣。凡欲得虹霓之情者,当验水盆映日之影也。雹是重阴凝寒所成。如岐伯曰∶至高之地,冬气常在。所以高山之巅,夏无暑热,而碧空之寒,凝结有之。然地穴可以藏冰,则深山穷谷,宁无蓄此,云龙所带,于义亦通。是以汉文时雹如桃李,汉武时雹似马头,随结随下者,有如是其巨哉?然则结者带者,皆理之所有也。至若雨凝为雪,露结为霜,是又无待于辨者。天道茫茫,诚非易测,姑纪管窥,以资博雅之择云。)
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此以下详明五郁之治也。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故或郁于气,或郁于血,或郁于表,或郁于里,或因郁而生病,或因病而生郁。郁而太过者,宜裁之抑之;郁而不及者,宜培之助之。大抵诸病多有兼郁,此所以治有不同也。)岐伯曰∶木郁达之,(达,畅达也。凡木郁之病,风之属也。其脏应肝胆,其经在胁肋,其主在筋爪,其伤在脾胃、在血分。然土喜调畅,故在表者当疏其经,在里者当疏其脏,但使气得通行皆谓之达。诸家以吐为达者,又安足以尽之?)火郁发之,(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土郁夺之,(夺,直取之也。凡土郁之病,湿滞之属也。其脏应脾胃,其主在肌肉四肢,其伤在胸腹。土畏壅滞,凡滞在上者夺其上,吐之可也;滞在中者夺其中,伐之可也;滞在下者夺其下,泻之可也。凡此皆谓之夺,非独止于下也。)金郁泄之,(泄,疏利也。凡金郁之病,为敛为闭、为燥为塞之属也。其脏应肺与大肠,其主在皮毛声息,其伤在气分。故或解其表,或破其气,或通其便,凡在表在里、在上在下皆可谓之泄也。)水郁折之,(折,调制也。凡水郁之病,为寒为水之属也。水之本在肾,水之标在肺,其伤在阳分,其反克在脾胃。水性善流,宜防泛溢。凡折之之法,如养气可以化水,治在肺也;实土可以制水,治在脾也;壮火可以胜水,治在命门也;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也;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也。凡此皆谓之折,岂独抑之而已哉?)然调其气,(然,如是也。用是五法以去其郁,郁去则气自调矣。)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此承上文而言郁之甚者,其邪聚气实则为太过之病,过者畏泻,故以泻为畏。如《至真要大论》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土位之主、其泻以苦、金位之主、其泻以辛、水位之主、其泻以咸之类,是即治以所畏也。)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假,假借也。气有假借者,应热反寒,应寒反热也,则亦当假以治之,故可以热犯热、以寒犯寒而无禁也。温凉亦然。如《五常政大论》曰假者反之,《至真要大论》曰反者反治,即无禁之义。然气之有假者,乃主不足而客胜之。盖主气之寒热有常,而客气之阴阳多变,故有非时之相加,则亦当有变常之施治也。假者反治诸义,当考论治会通。)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营运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此总结六元正纪,以示珍重也。)
- 五郁之发之治《类经》
- 五郁之病《医学启源》
- 五郁主病《药鉴》
- 五郁一首(集见内经至元正纪大论)《医经国小》
- 五圆全鸡《保健药膳》
- 五郁门(六则)《辨证录》
- 五月《急救广生集》
- 五郁论《医经溯洄集》
- 五月胎形《女科旨要》
- 五郁六郁解《叶选医衡》
- 五月胎形《竹林女科证治》
- 五郁发期(一首)《医经国小》
- 五月胎证《竹林女科证治》
- 五郁《中医词典》
- 五月养胎《竹林女科证治》
- 五羽石《名医别录》
- 五阅《中医词典》
- 五羽石《证类本草》
- 五阅五使《黄帝内经·灵枢》
- 五羽石《新修本草》
- 五阅五使《灵枢悬解》
- 五羽石《千金翼方》
- 五阅五使《内经评文》
- 五俞穴(五腧穴)《中医名词词典》
- 五运《中医词典》
- 五有余,五不足《中医名词词典》
- 五运《疫疹一得》
- 五有余《中医词典》
- 五运《中医基础理论》
- 五用乖违病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五运病解《医学启源》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