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涕泪
(《素问·解精微论》全)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言授业于人而传之行教,惟借此经论诸法,然犹有不能十全,故更问其详也。)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谓先日之所闻者若此,已皆适其当也。)
请问有 愚朴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妄也。漏当作陋。问不在经,故曰 愚朴陋,自歉之辞也。朴旧作仆,按∶全元起本作朴,于义为妥,今改从之。 音谗。)帝曰∶大矣。(谓亦有大要存也。)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口问篇具载此义,故曰在经有也。详前章。)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泣与涕所出不同,故复问其故。)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言此虽无益于医治,而工所当知,亦无往非道也。)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故为五脏之专精。)目者其窍也,(目即专精之外窍也。)华色者其荣也。(华色,即专精之外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人有道德则心和,心和则和气见于目。人有亡失则心忧,心忧则忧气知于色也。)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目为宗脉所聚而众水归之,故悲则泣下。《五癃津液别篇》曰∶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故泣出矣。)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水宗,水之原也。五液皆宗于肾,故又曰宗精。精能主持水道,则不使之妄行矣。)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志藏于肾,肾属水也。神藏于心,心属火也。目为上液之道,故神志相感则水生于目。)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神悲于心,则志应于肾,故心悲名曰志悲,而水火之精皆上凑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悲则心系急,故神气传于心。传于心则精不下传于志,精聚于上,志虚于下,则志独生悲而精无所持,此所以水不藏于下,而泣出于上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泣涕者,因泣而涕也。涕出于脑,脑者精之类,为髓之海,故属乎阴。)髓者骨之充也,(髓充满于骨空,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渗为涕。(鼻窍上通于脑也。)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志与骨皆属于肾,故志为骨之主而涕亦从乎水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水液同类,故如兄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横行言其多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相从以类,由势有弗容已者。)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泣不出,泪不下也。哭者以其心悲,心悲以其神慈,神慈则志悲,志悲所以泣出。夫神不慈、志不悲者,正以神为阳,志为阴,阴阳相持之固,则难于感动,所以泣涕不能独至。)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惋,惨郁也。阴,精也。阴气受冲则志去于目,故精神不守而涕泣弗能禁也。惋,乌贯切。)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并,偏聚也。火独光,阳之亢也。厥因气逆,故阴阳各有所并,并则阳气不降,阴气不升,故上为目无所见而下为足寒。阴中无阳,故又生胀满之疾。)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 盲。(一水,目之精也。五火,即五脏之厥阳并于上者也。 当作视。)是以气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天之阳气为风,人之阳气为火,风中于目,则火气内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燔音凡。)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火疾风生,阳之极也。阳极则阴生承之,乃能致雨,人同天地之气,故风热在目而泣出,义亦无两。)

- 涕泪《类经》
- 涕《中医词典》
- 涕泪《医经原旨》
- 洟(yí夷)《中医词典》
- 涕唾《张氏医通》
- 剃头法《幼幼新书》
- 涕唾稠粘《证治准绳·幼科》
- 剃头《幼科心法要诀》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保婴撮要》
- 剃头《医述》
- 涕液不收《中医词典》
- 剃头《医宗金鉴》
- 惕《中医词典》
- 剃头《针灸大成》
- 惕惕《中医词典》
- 剃胎头法《达生编》
- 替灸膏《中医词典》
- 体重《妇产科学》
- 替硝唑《药理学》
- 体重《中医词典》
- 替针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体重《常见病自测》
- 替针丸《儒门事亲》
- 体质因素《中医妇科学》
- 嚏《中医词典》
- 体质因素《中医内科学》
- 嚏《医学纲目》
- 体质养生《中医养生学》
- 嚏《针灸素难要旨》
- 体质学说与养生《中医养生学》
- 嚏《医学真传》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