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运气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帝曰∶病之生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帝曰∶主岁何如?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见藏象类六。)
天运当以日光明。(疾病五。)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是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针刺十三。)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论治十一。)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论治十二。)
百病之气,一日分为四时。(疾病二十三。)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疾病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 ,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腠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患也卒暴。(运气三十六。)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阴阳五。)
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为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经络二十三。)
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经络二十六。)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房至毕为阳,昴至尾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经络二十五。)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摄生四。)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脉色九。)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经络二十九。)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疾病类二十七。)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疾病三十四。)
藏主冬,色主春,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针刺十七。)
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针刺十九。)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针刺十八。)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针刺十九。)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论治九.)
身形应九野。天忌。(经络三十五。)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摄生六。)
脾不主时。(藏象七。)
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运气十二。)
有胜则复,无胜则否。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运气二十九。)
乘危而行,不速而至,炎威无德,灾反及之,微者复微,甚者复甚。(运气十三。)
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 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针刺三十五。)
治其王气,是以反也。(论治七。)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针刺六。)

- 运气《类经》
- 运气《医述》
- 运气《中国医籍考》
- 运气《医学入门》
- 运气《证治准绳·幼科》
- 运气《中医词典》
- 运气《顾松园医镜》
- 运气《景岳全书》
- 运气《痧疹辑要》
- 运脾《中医词典》
- 运气《医学三字经》
- 运脾《中医名词词典》
- 运气《女科证治准绳》
- 运内八卦穴法《推拿抉微》
- 运气(下)《类经图翼》
- 运内八卦法《厘正按摩要术》
- 运气按摩《中医词典》
- 运睛除眼害法《痰火点雪》
- 运气便览《疫疹一得》
- 运化胜复同歌《古今医统大全》
- 运气便秘有三《古今医统大全》
- 运功规法《诸病主病诗》
- 运气喘《中医词典》
- 运膏肓《中医词典》
- 运气当审常变歌《医宗金鉴》
- 运法《厘正按摩要术》
- 运气当审常变歌《运气要诀》
- 运法《中医词典》
- 运气的概念《中医基础理论》
- 运动肘关节的肌肉《人体解剖学》
- 运气法《养生秘旨》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