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病必求于本

《类经》书籍目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凡天地万物变化生杀神明之道,总不外乎阴阳之理,故阴阳为万事之本。)治病必求于本。(万事万变既皆本于阴阳,而病机药性脉息论治则最切于此,故凡治病者在必求于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求得其本,然后可以施治。此篇上下详义已见阴阳类第一章,本类复列首篇者,盖以治病之道,所重在本,故特表而冠之,观者当彼此互阅。愚按∶本者,原也,始也,万事万物之所以然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无非求本之道。故黄帝曰∶治病必求于本。孔子曰∶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神圣心传出乎一贯,可见随几应变,必不可忽于根本,而于疾病尤所当先,察得其本,无余义矣。惟是本之一字,合之则唯一,分之则无穷。所谓合之唯一者,即本篇所谓阴阳也,未有不明阴阳而能知事理者,亦未有不明阴阳而能知疾病者,此天地万物之大本,必不可不知也。所谓分之无穷者,有变必有象,有象必有本,凡事有必不可罔顾者,即本之所在也。姑举其略曰,死以生为本,欲救其死,勿伤其生。邪以正为本,欲攻其邪,必顾其正。阴以阳为本,阳存则生,阳尽则死。静以动为本,有动则活,无动则止。血以气为本,气来则行,气去则凝。证以脉为本,脉吉则吉,脉凶则凶。先者后之本,从此来者,须从此去。急者缓之本,孰急可忧,孰缓无虑。内者外之本,外实者何伤,中败者堪畏。下者上之本,滋苗者先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虚者实之本,有余者拔之无难,不足者攻之何忍。真者假之本,浅陋者只知见在,精妙者疑似独明。至若医家之本在学力,学力不到,安能格物致知?而尤忌者,不畏难而自足。病家之本在知医,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而尤忌者,好杂用而自专。凡此者。虽未足以尽求本之妙,而一隅三反,从可类推。总之求本之道无他也,求勿伤其生而已。列子曰∶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淮南子曰∶所以贵扁鹊者,知病之所从生也。所以贵圣人者,知乱之所由起也。王应震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治法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此真知本之言也,学人当知省之。标本类第五章义有所关,当与此篇互阅。)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治病必求于本《类经》
  2.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词典》
  3. 治病必求于本《丹溪心法》
  4.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名词词典》
  5. 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证治心传》
  6. 治病必求其本论《目经大成》
  7.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医学源流论》
  8. 治病必求其本论《格致余论》
  9. 治病不必顾忌论《医学源流论》
  10. 治病必求其本论《古今医统大全》
  11. 治病不可关门杀贼说《幼科铁镜》
  12. 治病必求其本《此事难知》
  13. 治病不可开门揖盗说《幼科铁镜》
  14.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医学源流论》
  15. 治病当悉未病论《一得集》
  16. 治病必得立案《友渔斋医话》
  17. 治病当先救急《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8. 治病必当求责《此事难知》
  19. 治病端本澄源至要口诀《幼幼集成》
  20. 治病八法《中医刺灸》
  21. 治病法解二《医医小草》
  22. 治病《医学真传》
  23. 治病法解一《医医小草》
  24. 治病《儒门事亲》
  25. 治病法论《温病条辨》
  26. 治病《中医词典》
  27. 治病法要《思考中医》
  28. 治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诀《疡医大全》
  29. 治病方《集验方》
  30. 治瘭疽诸方《小品方》
  31. 治病分合论《医学源流论》

《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