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刺腰痛
(《素问·刺腰痛论》全《骨空论》《灵枢·杂病篇》)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素问·刺腰痛篇》全。足太阳之脉,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故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也。尻,开高切,臀也。)刺其 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中,委中也,一名血 。太阳正经,昆仑也。太阳合肾水,水王于冬而衰于春,故刺太阳经者春无见血。 ,隙同。)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少阳之气应风木,阳分受之,故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迟滞貌,谓其举动不便也。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下胸中,循胁里下行身足之侧,故身不可以俯仰,头不可以回顾。俯,俯同。)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膝外侧之高骨独起者,乃 骨之上端,所以成立其身,故曰成骨。其端则阳关穴也。少阳合肝木,木王于春而衰于夏,故刺少阳经者,夏无见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足阳明之筋,上循胁属脊;足阳明之脉,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其支别者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循腹里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故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见鬼怪之谓也。善悲者,神不足则悲也。阳明气衰而阴邪侮之,故证见如此。)刺阳明于 前三 ,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前三 ,即三里也。上下和之,兼上下巨虚而言也。秋时胃土退气,故刺阳明者秋无见血。 音杭,又形敬切。 音委。)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足少阴之脉,贯脊内属肾也。按∶此前少足太阴腰痛一证,必古文之脱简也。)刺少阴于内踝上二 ,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内踝上二 ,足少阴之复溜也。春时木旺水衰,故刺足少阴者,春无见血。若出血太多,则肾气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王氏曰∶足厥阴之支者,与太阴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 下 之间,故令人腰痛。肝主筋,肝病则筋急,故令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 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腿肚也。踵,足跟也。鱼腹, 之形如鱼腹也。 踵之间,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者,即足厥阴之络,蠡沟穴也。 音篆。)
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 。(善言默默然者,善于言语默默也,即不能发声之谓。肝病从风,人多昏冒,故不爽慧。三 ,三刺其处也。)
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KT KT 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 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足太阳经之散行脉也。其脉循肩 ,故痛而引肩。其起在目内 ,故目KT KT 然。其属膀胱,故令遗溲。当刺解脉之在膝后者,即 中横文两筋间,弩肉高起之处,则 中之分,此足太阳之血 也。若 之外廉,有血络横见,盛满而紫黑者,刺之当见黑血。必候其血色变赤,乃止其针,此亦足太阳经之腰痛也。KT 音荒。 ,隙同。)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 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复言解脉者,谓太阳支脉,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 中者也,故其痛如引带、如折腰也。太阳之脉络肾,肾志恐,故善恐。 中,即委中穴也。上文言 外廉之横脉,此言 中结络,治稍不同耳。已,止针也。)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足少阳之别,络于厥阴,并经下络足跗,故曰同阴之脉。如小锤居其中,痛而重也。怫然,怒意,言肿突如怒也。锤音槌。怫音佛。)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 。(即足少阳阳辅穴也。)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阳维,奇经之一也,阳脉相维交会之脉,故曰阳维,)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 下间,去地一尺所。(阳维脉气所发,别于金门而上行,故与足太阳合于 下间,去地一尺所,即承山穴也。)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衡,横也。足太阳之外络,自腰中横出髀外后廉,而下合于 中,故曰衡络。若举重伤腰,则横络阻绝而恶血归之,乃为腰痛。)刺之在 阳,筋之间,上数寸,衡居,为二 ,出血。( 阳,即足太阳之委阳穴,在血 上外廉两筋间,故云上 数寸。衡居,并居也,即殷门穴。二穴皆当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会阴,任脉穴也,在大便前,小便后,任、冲、督三脉所会,故曰会阴。任由此行腹,督由此行背,故令人腰痛。邪在阴分,故漯漯然汗出。汗干而液亡,故令人欲饮。饮多则阴气下溢,故欲走也。漯音磊。)刺直阳之脉上三 ,在跷上 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直阳,谓足太阳正经之脉,侠脊贯臀,下至 中,循 过外踝之后,径直而行者,故曰直阳。跷为阳跷,即申脉也。 ,即委中也。此脉上之穴,在跷之上, 之下,相去约五寸而横居其中,则承筋穴也。或左或右,视其血络之盛者,刺出其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也,故为腰痛。痛上怫怫然,言痛状如嗔愤也。足太阳之脉络肾,其别者当心入散,故甚则悲以恐,悲生于心,恐生于肾也。)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者,即阴维之会,筑宾穴也。亦同治飞阳之腰痛者。)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KT KT 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昌阳,即足少阴之复溜也。少阴属肾,故为腰痛。肾脉注胸中,故痛引于膺。肾之精为瞳子,故目KT KT 然。少阴合于太阳,故反折。肾脉循喉咙,故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 ,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内筋,筋之内也,即复溜穴,在足太阴经之后,内踝上二寸所,此阴跷之 也。)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散脉,足太阴之别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其脉循股入腹,结于腰髁下骨空中,故病则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乃遗溲也。)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 。(膝前,膝内侧之前也。骨肉分间,谓膝内辅骨下廉, 肉之两间也。络外廉者,太阴之络,色青而见者也。辅骨之下,后有大筋退出膝 之骨,令其连属,取此系束之脉,三刺以去其病,故曰束脉为三 ,是即地机穴也。按∶此节云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似指阳明经为散脉,而王氏释为太阴,若乎有疑;但本篇独缺太阴刺法,而下文有云上热刺足太阴者,若与此相照应,及考之地机穴,主治腰痛,故今从王氏之注。)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急,(肉里,谓分肉之里,足少阳脉之所行,阳辅穴也,又名分肉。少阳者筋其应,咳则相引而痛,故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也。)刺肉里之脉为二 ,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太阳经之外,少阳绝骨穴之后,即阳辅穴也。)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KT KT ,欲僵仆,刺足太阳 中出血。(几几,凭伏貌。KT KT ,目乱不明也。此皆太阳证,故当刺 中出血,即委中穴也。)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上寒上热,皆以上体言也。寒刺阳经,去阳分之阴邪;热刺厥阴,去阴中之风热也。)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少阳脉行身之两侧,故俯仰不利者当刺之。)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 中出血。(少阴主水,水病无以制火,故中热。少阴之脉贯肝膈入肺中,故喘。当刺足之少阴,涌泉、大钟悉主之。 中义如前。)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足阳明之脉挟喉咙,上络头项,足太阴合于阳明,上行结于咽,故皆不可左右顾。王氏曰∶上寒,阴市主之。不可顾,三里主之。上热,地机主之。)中热而喘,刺足少阴。(重出。)大便难,刺足少阴。(肾开窍于二阴也。王氏曰∶涌泉主之。)少腹满,刺足厥阴。(厥阴之脉抵少腹也。王氏曰∶太冲主之。)
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足太阳之脉循腰背,故为此诸证。王氏曰∶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京骨、昆仑悉主之。不可举,申脉、仆参悉主之。)引脊内廉,刺足少阴。(脊之内廉,肾脉之所行也,故当刺足少阴。王氏曰∶复溜主之。)
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 数,发针立已,(此邪客太阴之络为腰痛也。控,引也。 ,季胁下之空软处也。腰尻交者,按王氏云∶即下 穴,此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交结于中也。两髁胂,谓腰髁骨下坚肉也。盖腰髁下尻骨两旁有四骨空,左右凡八穴,为之八 骨。此太阴腰痛者,当取第四空,即下醪也。以月死生为 数,如《缪刺篇》曰∶月生一日一 ,二日二 ,渐多之,十五日十五 ,十六日十四 ,渐少之也。按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息。即此节之义,详本类前三十。 音秒。髁,苦瓦切。胂音申。)左取右,右取左。(因脉之左右交结,故宜缪刺如此也。)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 与痛上,八 在腰尻分间。(《素问·骨空论》。八 者,上 、次 、中 、下 ,左右共八 ,俱足太阳经穴,在腰之下,尻之上,筋肉分间陷下处。 音辽。)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明;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阳。(《灵枢·杂病篇》。重出见上文。)

- 刺腰痛《类经》
- 刺腰痛《素问悬解》
- 刺腰痛论《针灸大成》
- 刺阳明证《伤寒九十论》
- 刺腰痛篇《黄帝内经·素问》
- 刺血疗法《中医词典》
- 刺要论《针灸大成》
- 刺血拔罐法《中医词典》
- 刺要论《素问悬解》
- 刺虚实《医学纲目》
- 刺要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刺胸腹《针灸素难要旨》
- 刺腋痈数《黄帝内经太素》
- 刺胸背腹病《类经》
- 刺宜从时《古今医统大全》
- 刺心痛并虫瘕蛟《类经》
- 刺宜从时《针灸素难要旨》
- 刺痫惊数《黄帝内经太素》
- 刺婴儿《针灸大成》
- 刺猬皮散《医林改错》
- 刺婴儿《针灸素难要旨》
- 刺猬皮《中药学》
- 刺痈疽《类经》
- 刺猬皮《中药炮制》
- 刺有大约须明逆顺《类经》
- 刺猬、鼩鼱《实验动物科学》
- 刺有三变营卫寒痹《类经》
- 刺王公大人布衣《针灸素难要旨》
- 刺有五节《类经》
- 刺王公布衣之异《古今医统大全》
- 刺志论《针灸大成》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