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应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大曰纲,小曰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物无巨细,莫不由之,故为万物之纲纪。王氏曰,滋生之用也,阳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者,亦是。)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然而变化虽多,无非阴阳之所生,故为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凡日从冬至以后,自南而北谓之来,来则春为阳始,夏为阳盛,阳始则温,温则生物,阳盛则热,热则长物;日从夏至以后,自北而南谓之去,去则秋为阴始,冬为阴盛,阴始则凉,凉则收物,阴盛则寒,寒则藏物,此阴阳生杀之道也。然如下文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则阳亦能杀,阴亦能长矣。六节藏象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则阴亦能生矣。故生于阳者,阴能杀之,生于阴者,阳能杀之,万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谓之本始。本,根本也。始,终始也。)神明之府也,(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着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此自首节阴阳二字,一贯至此,义当联玩。天元纪大论亦有以上数句,见运气类第三。)治病必求于本。(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知病所从生,知乱所由起,而直取之,是为得一之道。譬之伐木而引其柢,则千枝万叶,莫得弗从矣。倘但知见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则流散无穷,此许学士所谓广络原野,以冀一人之获,诚哉疏矣。)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阳体象,大小不同,形气生成,不积不浓,故必积阳至大而为天,积阴至浓而为地。)阴静阳躁,(阴性柔,阳性刚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此即四象之义,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阳阴也;阳杀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出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如天元纪大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实同此义。详运气类三,所当互考。一曰∶阳之和者为发生,阴之和者为成实,故曰阳生阴长。阳之亢者为焦枯,阴之凝者为固闭,故曰阳杀阴藏。此以阴阳之淑慝言,于义亦通。)阳化气,阴成形。(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此周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如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本寒而变热也;内热已极,而反寒栗,本热而变寒也。故阴阳之理,极则必变。)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凝滞,故生浊阴。热气升散,故生清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 胀。飧泄,完谷而泄也。 胀,胸膈满也。飧音孙。 音嗔。)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作,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阴云长,阳云杀,寒生热,热生寒,清在下,浊在上,皆阴阳之反作,病之逆从也。顺则为从,反则为逆,逆从虽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而治之。)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下言阴阳精气之升降,以见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气也。阴在下者为精,精者水也,精升则化为气,云因雨而出也;阳在上者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则化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于天也,故地气上为云,又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者,天交于地也,故天气下为雨,又曰雨出地气。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可见天地之升降者,谓之云雨;人身之升降者,谓之精气。天人一理,此其为最也。气水同类详义,有按在后第四章,所当参阅。)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上窍七,谓耳目口鼻。下窍二,谓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腠理,肌表也。阳发散于皮肤,故清阳归之。阴受气于五脏,故浊阴走之。腠音凑。)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四肢为诸阳之本,故清阳实之。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水为阴,火为阳,(水润下而寒,故为阴。火炎上而热,故为阳。水火者,即阴阳之征兆;阴阳者,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万物之气,无往而非水火之运用,故天以日月为水火,易以坎离为水火,医以心肾为水火,丹以精气为水火。夫肾者水也,水中生气,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医家首宜省察。)
阳为气,阴为味。(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此以药食气味言也。)味归形,形归气,(归,根据投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归于形。形之存亡,由气之聚散,故形归于气。)气归精,(气者,真气也,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气而化,故气归于精。)精归化。(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气,由气以化神,是水为万化之原,故精归于化。)精食气,形食味,(食,如子食母乳之义。气归精,故精食气。味归形,故形食味。)化生精,(万物化生,必从精始,故化生精。前言精归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后,由化生精也。)气生形。(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死也。)味伤形,气伤精,(味既归形,而味有不节,必反伤形。气既归精,而气有失调,必反伤精。)精化为气,(精化为气,谓元气由精而化也。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为元气之根。其义即此。然上文既云气归精,是气生精也;而此又曰精化气,是精生气也。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气互根之妙,以应上文天地云雨之义也。夫阳化气。即云之类;阴成形,即雨之类。雨乃不生于地而降于天之云,气归精也。云乃不出于天而升于地之气,精化为气也。人身精气,全是如此。故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精气充而形自强矣。帝所以先举云雨为言者,正欲示人以精气升降之如此耳。)气伤于味。(上文曰味伤形,则未有形伤而气不伤者。如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之类,是皆味伤气也。)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为阴故降,气为阳故升。)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此言气味之阴阳,而阴阳之中,复各有阴阳也。味为阴矣,而浓者为纯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为阳矣,而浓者为纯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阴味下行,故味浓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阳气上行,故气薄者能泄于表,浓者能发热也。)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言正味之阴阳也。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收苦泄,故为吐泻。 涌, 同。)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此下言阴阳偏胜之为病也。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太过所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物极则变也。此即上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之义。盖阴阳之气,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阳盛则隔阴,阴盛则隔阳。故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辨,此而错认,则死生反掌。重,平声。)寒伤形,热伤气。(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气欲利,故伤之则痛。形有质,故伤之则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气先病而后及于形,因气伤形也。形先病而后及于气,因形伤气也。)风胜则动,(风胜者,为振掉摇动之病,即医和云风淫末疾之类。)热胜则肿,(热胜者,为丹毒痈肿之病,即医和云阳淫热疾之类。)燥胜则干,(燥胜者,为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寒胜则浮,(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即医和云阴淫寒疾之类。)湿胜则濡泻。(脾恶湿而喜燥,湿胜者必侵脾胃,为水谷不分濡泻之病,即医和云雨淫腹疾之类。濡音如,湿滞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四时者,春夏秋冬。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合而言之,则春属木而主生,其化以风;夏属火而主长,其化以暑;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秋属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属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此言寒暑燥湿风者,即五行之化也。五营运等论言寒暑燥湿风火者,是为六气也。)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者,心肺肝脾肾也。五气者,五脏之气也。由五气以生五志。如本论及五营运大论,俱言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天元纪大论亦以悲作思。)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伤内故伤气,寒暑伤外故伤形。举喜怒言,则悲忧恐同矣。举寒暑言,则燥湿风同矣。上文言寒伤形、热伤气,与此二句似乎不同,盖彼以阴阳分形气,此以内外分形气也。)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气为阳,血为阴。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缓而神逸,故伤阳。如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亦各从其类也。)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逆也。言寒暑喜怒之气,暴逆于上,则阳独实,故满脉。阳亢则阴离,故去形。此孤阳之象也。脉经曰∶诸浮脉无根者死。有表无里者死。其斯之谓。)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固,坚也。)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者,重叠之义,谓当阴时而复感寒,阳时而复感热,或以天之热气伤人阳分,天之寒气伤人阴分,皆谓之重。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故阳伤于阳,阴伤于阴;然而重阳必变为阴证,重阴必变为阳证,如以热水沐浴身反凉,凉水沐浴身反热,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征验。此与上文重寒则热、寒极生热,义相上下,所当互求。重,平声。)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伤于寒者,以类相求,其气入肾,其寒侵骨。其即病者,为直中阴经之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则阳气发越,营气渐虚,所藏寒毒,外合阳邪而变为温病。然其多从足太阳始者,正以肾与膀胱为表里,受于阴而发于阳也。愚按∶伤寒温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盖冬不藏精,则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暖,其衣常薄,暖时窍开,薄时忍寒,兼以饥饿劳倦,致伤中气,则寒邪易入,待春而发,此所以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正为此也。但此辈疫气既盛,势必传染,又必于虚者先受其气,则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必节欲节劳,仍勿忍饥而近其气,自可无虑。)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伤于风,木气通于肝胆,即病者乃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连于夏,脾土当令,木邪相侮,变为飧泄也。飧音孙,完谷而泄也。)夏伤于暑,秋必 疟;(夏伤于暑,金气受邪,即病者乃为暑证,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于秋,新凉外束,邪郁成热,金火相拒,寒热交争,故病为 疟。 音皆。)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伤于湿,其即病者,湿气通脾,故为濡泄等证,若不即病,而湿蓄金藏,久之变热,至冬则外寒内热,相搏乘肺,病为咳嗽。生气通天论亦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按此四节,春夏以木火伤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湿伤人而病反热,是即上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义。)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覆物,故在上。地载物,故在下。五运行大论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以司天在泉言,见运气类四。)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阳为气为男,阴为血为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左而升,阴右而降。五营运大论曰∶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之类。以司天在泉左右间气言,见同前。)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征,证也。兆,见也。阴阳不可见,水火即其证而可见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能始者,能为变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则能终矣。)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性静,故为阳之守;阳性动,故为阴之使。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以法象言,则地守于中,天运于外;以人伦言,则妻守于中,夫运于外;以气血言,则营守于中,卫运于外。故朱子曰∶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

- 阴阳应象《类经》
- 阴阳易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阴阳应象大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阴阳易证《伤寒总病论》
- 阴阳应象大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 阴阳易证《伤寒九十论》
- 阴阳应象大论篇《疡医大全》
- 阴阳易阴阳交《伤寒六书》
- 阴阳应象论《素问悬解》
- 阴阳易一《伤寒悬解》
- 阴阳应象论《素问悬解》
- 阴阳易续法《医学纲目》
- 阴阳杂说《黄帝内经太素》
- 阴阳易六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阴阳脏腑《周慎斋遗书》
- 阴阳易歌《伤寒百证歌》
- 阴阳脏腑《伤寒直格》
- 阴阳易病 计一方《伤寒恒论》
- 阴阳脏腑总论《灵素节注类编》
- 阴阳易病《伤寒括要》
- 阴阳证变《景岳全书》
- 阴阳易病《奇方类编》
- 阴阳之理一以贯之《古今医统大全》
- 阴阳易病《奇效简便良方》
- 阴阳之逆厥而为梦《类经》
- 阴阳易病《伤寒恒论》
- 阴阳之人《中医词典》
- 阴阳易(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阴阳之宅《中医词典》
- 阴阳易 一章《伤寒悬解》
-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类经》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