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类经》书籍目录

(《素问·调经论》 连前篇)

帝曰∶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并,偏胜也。倾,倾陷也。气为阳,故乱于卫。血为阴,故逆于经。阴阳不和,则气血离居,故实者偏实,虚者偏虚,彼此相倾也。)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阴,是重阴也。气并于阳,是重阳也。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阳,阴在表也。气并于阴,阳在里也。故为炅中。炅,热也。炅,居永切。)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上,膈上也。下,膈下也。血并于上,则阴邪抑心,故烦惋。气并于下,则火动于肝,故善怒。惋,乌贯切。)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并于下则阴气不升,气并于上则阳气不降,阴阳离散,故神乱而喜忘。)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血并于阴则阳中无阴,气并于阳则阴中无阳,阴阳不和,故血气离居。)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血之与气,体虽异而性则同,故皆喜温而恶寒,寒则凝泣而留滞,温则消散而营运。邪之或并于血,或并于气,由于此矣。泣,涩同。)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气并于阳则无血,是血虚也。血并于阴则无气,是气虚也。)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血无气,是血实气虚也。有气无血,是气实血虚也。)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相失者,不相济。失则为虚矣。)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上文言血与血并,气与气并,偏虚偏实也。此言血与气并,并者为实,不并者为虚也。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所以暴死。若气极而反,则阴必渐回,故可复苏。其有一去不反者,不能生矣。)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俞会,经穴有俞有会也。阳注于阴,则自经归脏;阴满之外,则自脏及经。九候若一,则阴阳和,血气匀,身安无病,故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风雨寒暑,生于外也,是为外感,故曰阳。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生于内也,是为内伤,故曰阴。外感多有余,内伤多不足,此实之所以来,虚之所以去也。)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此外感之生实也。实痛者必坚满,中有留邪也。按之则实邪相拒,故痛愈甚。虚痛者必柔软,中空无物也。按之则气至而温,故其痛止。是以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也。此节与《皮部论》《缪刺论》大同,一见经络类三十一,一见针刺类三十。)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此外感之生虚也。凡寒湿中人,必伤卫气,故皮肤不收而为纵缓,肌肉坚紧而为消瘦,营血涩于脉中,卫气去于脉外,所以为虚。凡言语轻小曰聂,足弱不能行曰辟,皆气不足也。气虚作痛者,按之可以致气,气至则阳聚阴散,故可快然而痛止也。聂,尼辄切。辟音壁。)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此内伤之生实也。阴逆于上则虚于下,阴虚则阳邪凑之,所以为实。然则实因于虚,此所以内伤多不足也。按∶下文以喜则气下为虚,而此节所重在怒,故曰实也。观阴气上逆之意,言怒可知。又《举痛论》曰怒则气上,正此之谓。)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此内伤之生虚也。下,陷也。消,散也。《举痛论》曰喜则气缓,与此稍异。因寒饮食者,寒气熏满中焦,必伤阳气,故血涩气去而中为虚也。若饮食过度,留滞不消,虽亦内伤,此则虚中挟实,是又不可不为详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类经》
  2. 气血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3. 气血原本《四圣心源》
  4. 气血虚实论《张氏医通》
  5. 气血原本《医学摘粹》
  6. 气血虚弱痛经《中医词典》
  7. 气血之体《此事难知》
  8. 气血虚热《正体类要》
  9. 气眼《中医词典》
  10. 气血问答《针经指南》
  11. 气阳两虚证《临证实验录》
  12. 气血问答《普济方·针灸》
  13. 气腰痛《中医词典》
  14. 气血同病辩证《中医诊断学》
  15. 气噎《中医词典》
  16. 气血双补《中医词典》
  17. 气噎方六首《外台秘要》
  18. 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中医妇科学》
  19. 气噎候《诸病源候论》
  20. 气血失调《中医基础理论》
  21. 气一元论《中医基础理论》
  22. 气血失调《中医词典》
  23.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
  24. 气血失调《中医名词词典》
  25. 气宜《中医词典》
  26. 气血盛哀《针灸素难要旨》
  27. 气翳《中医词典》
  28. 气血清浊浅深刺《针灸素难要旨》
  29. 气翳《目经大成》
  30. 气血两虚半身不遂治验《一得集》
  31. 气阴两虚《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