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原

《内经博议》书籍目录

脉为人之神.气血之本.而见于营之行.营之行也.其根原有二.一出于中焦之谷神.化精液以输肺.以治节施之隧道.故营血之能通流.实胃气为之充澈.此脉之本于胃气也.一起于太冲.而出少阴肾.下汇血海于厥阴.上发真阳于太阳.此太冲之精气.能灌溉十二经.得与阳明胃之盛气.同驻中焦.共为宗气.故亦得与营.俱行十二经.而备五十营.脉至五十营.则先后天之气合.而五脏之真备矣.以是上朝于肺.肺统行之.故曰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决死生者.以气口能显胃气形藏真.占四时度六部.有诸中者.必形诸外.而无差忒.此脉之所以为人之神也.内经论脉必自下而上推.始于季胁.以次附上.定其部位.自肘中曲池.量至神门.得一尺为尺.自尺至寸.得一寸为寸.其诊先尺后寸.先阴后阳者.以人身阴阳.皆起于足下.五脏之气.会于章门.章门在季胁之次.脉从三阴起足三阳而上之.先会于此.故内经诏人以脉必自下而上也.至于诊之精微.其占亦有二.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脉行六寸常流无间.昼夜六时.而为五十营.此以流行者占之也.五十动不一代.乃为生人之太和.不及是者.为脏无气.命曰狂生.狂生者.反太和也.左以候左.右以候右.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六部一定.候之不移.而以五脏为占.此以部位占之也.原其然者.肺统元气.为心血脉之相.非惟能朝百脉.亦能显百脉.脉虽藉营气之行而充满之.而其所以能充满者.皆肺神藏真之所 泓.此其中之胎涵映澈.行者居者.各为充满.非以一流行而尽之也.盖其元神能常照百脉.为五脏镜.以显其纯疵.故太渊一脉.五脏之全体俱现.是以上下左右可占.六部可诊也.然人之阴阳必奉天而应四 .故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虽六脉各为脏主.而有不得不听令于时者.此由天人葆合.故人气有不离如此也.乃人又有平生之诊者.阴阳之禀.气态各不同.则其脉亦异.如六阴六阳.以至老少肥瘦.脉必不一.善脉者.必先察其本元之候.其胃气藏真.与四时之正反.老少之攸分.而后及其病脉.以兹四诊.兼之望闻问谓之七诊.而脉之道得矣.今世以左手为人迎.此出自难经.叔和祖之.不知人迎者.阳明胃之本.输在结喉两旁动脉者.是此六阳之所迎.古人以候六腑之阳.而察其盛衰.若以左之寸口当之.岂人迎之所候哉.趺阳者.乃穴之动脉.在足趺三寸之间.是胃脉之下行.复上与太冲之脉合.故得先后天并符之气会合于此.为人之根蒂.死生之诊.于是最切.故仲景法趺阳与少阴同诊.一诊先天.一诊后天.每并取以决百病.今人废之.此仲景所斥.为按手不及足之庸工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内经博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内经博议》书籍目录
  1. 脉原《内经博议》
  2. 脉原《脉确》
  3. 脉躁《中医名词词典》
  4. 脉有重阴重阳脱阴脱阳《古今医统大全》
  5. 脉占动止《医学摘粹》
  6. 脉有阴阳真脏《类经》
  7. 脉长《医学心悟》
  8. 脉有阴阳乘伏《轩岐救正论》
  9. 脉真从脉《脉理求真》
  10. 脉有阴阳乘伏《古今医统大全》
  11. 脉诊《中医名词词典》
  12. 脉有宜忌《时方妙用》
  13. 脉诊《内经知要》
  14. 脉有宜忌《医学摘粹》
  15. 脉诊《中医诊断学》
  16. 脉有顺逆《医碥》
  17. 脉诊的临床意义《中医诊断学》
  18. 脉有数道《读医随笔》
  19. 脉诊总论《古今名医汇粹》
  20. 脉有七诊九候《古今医统大全》
  21. 脉诊总论《内经博议》
  22. 脉有逆从阴阳《古今名医汇粹》
  23. 脉疹《中医名词词典》
  24. 脉有可凭不可凭论《一得集》
  25. 脉蒸《中医词典》
  26. 脉有可凭不可凭《医述》
  27. 脉证不同《医述》
  28. 脉有亢制论《脉诀汇辨》
  29. 脉证不应《温疫论》
  30. 脉有反关《医学摘粹》
  31. 脉证从舍《医碥》

《内经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