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类经》书籍目录

(《素问·水热穴论》)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治热之法,本有不同,故欲并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头上五行者,督脉在中,旁四行,足太阳经也。中行五穴∶上星、囟会、前项、百会、后顶也。次两旁二行各五穴∶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也。又次两旁二行各五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巅顶之上,故可散越诸阳热气之逆于上者。)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杼,足太阳经穴。膺俞,中府也,手太阴经穴。缺盆,足阳明经穴。背俞,风门也,一名热府。此八穴皆在胸之前后,故可泻胸中之热。)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气冲、三里、巨虚上廉、下廉,此八者俱足阳明经穴,故可泻胃中之热。)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云门,手太阴经穴。 骨即肩 ,手阳明经穴。委中,足太阳经穴。髓空,即腰俞,督脉穴。云门、 骨连手,委中、髓空连足,故此八穴可泻四肢之热。)空,孔同。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五脏俞旁五穴∶肺俞之旁,魄户也;心俞之旁,神堂也;肝俞之旁,魂门也;脾俞之旁,意舍也;肾俞之旁,志室也。皆足太阳经穴。凡五脏之系,咸附于背,故此十者,可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又五十九穴,详后篇。)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寒邪外束,则阳气内郁,故传而为热,所以寒盛则生热也。然则外感发热者,因伤于寒也,散其寒则阳气泄而热自除矣。今有不知标本者,但见发热,辄用苦寒。夫阴寒沉滞,焉能解表?表不解则热愈甚,所以轻者致重,重者致危,是不知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之戒也。详义见运气类二十,并当详究。)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热病五十九俞《类经》
  2. 热病五十九穴《中医词典》
  3.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脉经》
  4. 热病五日候《诸病源候论》
  5. 热病下利候《诸病源候论》
  6. 热病胎损《医学心悟》
  7. 热病小便不通候《诸病源候论》
  8. 热病胎死及下胎衣《松峰说疫》
  9. 热病咽喉疮候《诸病源候论》
  10. 热病四日候《诸病源候论》
  11. 热病阳明经证《余无言医案》
  12. 热病死生候《伤寒总病论》
  13. 热病一日候《诸病源候论》
  14. 热病说《黄帝内经太素》
  15.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脉经》
  16. 热病十逆死证《脉经》
  17. 热病余毒《松峰说疫》
  18. 热病生下部有疮《松峰说疫》
  19. 热病至脉死日证《脉经》
  20. 热病生死期日证《脉经》
  21. 热病中歌《伤寒百证歌》
  22. 热病神昏发厥证《余无言医案》
  23. 热产《傅青主女科》
  24. 热病三日候《诸病源候论》
  25. 热产《中医词典》
  26. 热病热疮候《诸病源候论》
  27. 热产《竹林女科证治》
  28. 热病气《华佗神方》
  29. 热喘《中医词典》
  30. 热病七日候《诸病源候论》
  31. 热疮《中医名词词典》

《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