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味之走各有所病

《类经》书籍目录

(灵枢五味论 全)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窿;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 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癃,良中切。 ,美本切。)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谓上中二焦涩结不舒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窿。(绻,不分也。约,束也。癃,小水不利也。味过于酸,则上之两焦弗能出入,若留于胃中,则为吞酸等疾。若胃中温和不留,则下注膀胱,膀胱得酸则缩,故为癃也。愚按∶阴阳别论有云女子胞者,气厥论有云胞移热于膀胱者,五音五味篇有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者,凡此胞字皆音包,乃以子宫为言也。此节云膀胱之胞者,其音抛,以溲脬为言也。盖胞音有二,而字则相同,恐人难辨,故在本篇特加膀胱二字,以明此非子宫,正欲辨其疑似耳。奈何后人不解其意,俱读为包,反因经语,遂认膀胱与胞为二物。故在类纂则曰膀胱者胞之室,王安道则曰膀胱为津液之府,又有胞居膀胱之室之说,甚属不经。夫脬即膀胱,膀胱即脬也,焉得复有一物耶?致资后学之疑,莫知所辨,皆见之不真耳,知者当详察之。)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阴者,阴器也。积筋者,宗筋之所聚也。肝主筋,其味酸,故内为膀胱之癃,而外走肝经之筋也。又宣明五气篇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血为水化,咸亦属水,咸与血相得,故走注血脉。若味过于咸,则血凝而结,水液注之,则津竭而渴。然血脉必化于中焦,故咸入中焦而走血。又宣明五气篇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洞心,透心若空也。营诸阳,营养阳分也。辛味属阳,故走上焦之气分。过于辛则开窍而散,故为洞心,为汗出。又宣明五气篇曰∶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苦味性坚而沉,故走骨。味过于苦,则抑遏胃中阳气,不能运化,故五谷之气不能胜之,三焦之道闭而不通,所以入而复出,其变为呕。又如齿为骨之所终,苦通于骨,内不能受,其气复从口齿而出,正因其走骨也。又宣明五气篇曰∶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 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 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甘性柔缓,故其气弱小,不能至于上焦。味过于甘,则与谷气留于胃中,令人柔润而缓。久则甘从湿化,致生诸虫,虫动于胃,甘缓于中,心当 矣。 ,闷也。甘入脾,脾主肉,故甘走肉。宣明五气篇曰∶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五味之走各有所病《类经》
  2. 五味异功散加白芍方《临症验舌法》
  3. 五味子《神农本草经》
  4. 五味异功散《时方歌括》
  5. 五味子《雷公炮炙论》
  6. 五味宜忌《痰火点雪》
  7. 五味子《雷公炮制药性解》
  8. 五味血竭散《仁术便览》
  9. 五味子《千金翼方》
  10. 五味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 五味子《药笼小品》
  12. 五味所用《医学启源》
  13. 五味子《长沙药解》
  14. 五味所用《医旨绪余》
  15. 五味子《中药炮制》
  16. 五味所用《汤液本草》
  17. 五味子《饮膳正要》
  18.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针灸甲乙经》
  19. 五味子《本草经集注》
  20. 五味所伤《中医词典》
  21. 五味子《新修本草》
  22. 五味所入《中医词典》
  23. 五味子《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24. 五味所入《中医名词词典》
  25. 五味子《本草衍义》
  26. 五味所禁《中医词典》
  27. 五味子《汤液本草》
  28. 五味所禁《中医名词词典》
  29. 五味子《本草备要》
  30. 五味所合《中医词典》
  31. 五味子《本草蒙筌》

《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