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类经》书籍目录

(素问至真要大论 五常政大论)

帝曰∶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内之外者内为本,从外之内者外为本,但治其本,无不愈矣。)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病虽盛于标,治必先其本,而后可愈,此治病之大法也,故曰治病必求其本。)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中外不相及,谓既不从内,又不从外,则但求其见在所主之病而治之。愚按∶此篇即三因之义也。如金匮玉函要略曰∶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故陈无择着三因方曰∶有内因,有外因,有不内外因。盖本于仲景之三条,而仲景之论实本诸此耳。,昌震切,病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此下与前本出同篇,但前篇问病之中外,伯答以标本之义,故此复问者,盖欲明阴阳治法之详也。)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方,法也。阴阳之道,凡病治脉药皆有关系,故必当详别之。中外,表里也。微者调之,谓小寒之气,和之以温,小热之气,和之以凉也。其次平之,谓大寒之气,平之以热,大热之气,平之以寒也。盛者夺之,谓邪之甚者当攻而取之,如甚于外者汗之,甚于内者下之。凡宜寒宜热,宜温宜凉,当各求其属以衰去之,惟随其攸利而已。攸,所也。别,必列切。)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能谨于道而如其法,则举无不当,而天命可以永昌矣。)帝曰∶善。

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素问五常政大论。积者有形之病,有积在中,则坚实不散矣。今其不实不坚、且聚且散者,无积可知也。无积而病在中者,脏之虚也。故当随病所在,求其脏而补之,脏气充则病自安矣。)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药以祛之,去其病也。食以随之,养其气也。行水渍之,通其经也。若是则中外和调而病可已矣。祛者,非攻击之谓,凡去病者皆可言祛。渍,资四切,浸洗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经》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经》书籍目录
  1. 病之中外治有先后《类经》
  2. 病之造字《思考中医》
  3. 病中大便下黑血《医门补要》
  4. 病之阶《中医词典》
  5. 病中忌食诸豆《医门补要》
  6. 病症性《医学微生物学》
  7. 病中转病《医门补要》
  8. 病症死生歌《针灸大成》
  9. 病主脉《古今名医汇粹》
  10. 病症卷三《止园医话》
  11. 病状《虚损病类钩沉》
  12. 病症不同论《医学源流论》
  13. 病阻《中医词典》
  14. 病症标本论《药鉴》
  15. 拨法《中医词典》
  16. 病证形候《幼幼新书》
  17. 拨络法《中医词典》
  18. 病证《脉诀汇辨》
  19. 拨慢老化时钟的松果体《免疫与健康》
  20. 病证《颅囟经》
  21. 拨内障手法《中医词典》
  22. 病箴《医述》
  23. 拨心散《明目至宝》
  24. 病脏《中医词典》
  25. 拨云丹《目经大成》
  26. 病在中旁取之《中医词典》
  27. 拨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8. 病在血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9. 拨云散《扁鹊心书》
  30. 病在下而求诸上《傅青主男科》
  31. 拨云散治风毒,眼目昏暗,翳膜遮障。《博济方》

《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