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第一节 体质学说与养生

《中医养生学》书籍目录

一、体质的基本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性往往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现代生物学研究认为。人具有根本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性,同时在人类群体中也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的研究完全支持了中医的体质学说。

中医的体质概念与人们常说的气质不同。所谓气质,是指人体在先后天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的、即神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因此,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体质可以包括气质,气质不等于体质。

二、体质学说与养生的关系

人们对体质的研究由来已久。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古罗马医生盖伦(公元30~200年)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的基础上,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粘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钝的抑郁质。在十七世纪以前,盖伦的气质学说一直被西方医学界奉为信条。近代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则认为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中的表现,把人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等四种类型,分别相当于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在西方医学界颇有影响。但是迄今为止,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养生康复实践,唯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疗实践、养生康复是密切相合着的。

祖国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成书的《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可以说,《内经》是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渊薮。《内经》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作了若干分类。如《灵枢》中的《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就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在《素问·异法方宜论》里还指出,东南西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环境气候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也要随之而异。后世医学家在《内经》有关体质学说的基础上续有发挥,例如朱丹溪《格致余论》说:“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也”。又如叶天士研究了体质与发病的关系,在《外感湿热篇》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到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强调了治法须顾及体质。再如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说明了不良体质是发病的内因,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这就为因人摄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外界环境和发育条件,生活条件的影响,都有可能使体质发生改变。因此,对于不良体质,可以通过有计划的改变周围环境,改善劳动,生活条件和饮食营养,以及加强体格锻炼等等积极的养生措施,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力,纠正其体质上的偏颇,从而达到防病延年之目的。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养生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养生学》书籍目录
  1. 体质学说与养生《中医养生学》
  2. 体质学说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
  3. 体质养生《中医养生学》
  4. 体质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5. 体质因素《中医内科学》
  6. 体质的形成《中医基础理论》
  7. 体质因素《中医妇科学》
  8. 体质的疾病预测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9. 体重《常见病自测》
  10. 体质的基本概念《中医基础理论》
  11. 体重《中医词典》
  12. 体质的分类《中医基础理论》
  13. 体重《妇产科学》
  14.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分类《中医养生学》
  15. 剃胎头法《达生编》
  16.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
  17. 剃头《针灸大成》
  18. 体针麻醉《中医词典》
  19. 剃头《医宗金鉴》
  20. 体针常用穴位《中医眼科学》
  21. 剃头《医述》
  22. 体针《中医词典》
  23. 剃头《幼科心法要诀》
  24. 体针《中医名词词典》
  25. 剃头法《幼幼新书》
  26. 体育锻炼减肥法《减肥新法与技巧》
  27. 洟(yí夷)《中医词典》
  28. 体育锻炼减肥的机理《减肥新法与技巧》
  29. 《中医词典》
  30. 体用关系《思考中医》
  31. 涕泪《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