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陈文宿先生云∶痘疮涕唾稠粘,身热鼻干,大便如常,小便黄赤,用人参清膈散。如痰实壮热,胸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息,用前胡枳壳散。窃谓前症若肺胃实热,气郁痰滞,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烦渴饮冷,宜用人参清膈散,表散外邪,疏通内热,使邪不壅滞。若毒蕴脏腑,大便秘结,用前胡枳壳散,疏导其里,调和荣卫,使邪自解散。若痰嗽涕唾,鼻塞不利,宜用惺惺散或参苏饮,发散外邪,庶元气不伤,痘疮轻而易愈。
一小儿痘疮涕唾稠粘,鼻塞不利,此风邪所伤肺,用参苏散一剂稍愈,又用惺惺散而痊。
一小儿痘赤壮热痰甚,烦躁饮冷,此脾肺实热,用人参清膈散顿退,又用芹菜汁而靥。
一小儿痘疮作渴饮冷,痰涎不利,此上焦热毒所致,先君用人参清膈散、犀角地黄汤各一剂,热退痰清;又用四圣散而痘起浆贯,用参 四圣散浆回痂脱。
一小儿涕唾稠粘,大便黑屎,此胃经热毒,先君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芹菜汁而痊。
一小儿痘愈后,涕唾口干,饮汤腹胀。此胃气虚热而津液不足也,先用人参白术散二剂,后用五味异功散而愈;又用参 四圣散、参 内托散而痊。
一小儿涕唾稠粘,痰喘作渴,大便不利,此热毒蕴于内,用前胡枳壳散一剂,诸症顿退,又用济生犀角地黄汤二剂而愈。
前胡枳壳散 治涕唾稠涎,痰实壮热,胸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
上每服三钱,水煎,如身温脉微并泻者不可服。
按∶前方若肺实胃热,气郁痰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烦渴饮冷脉数,宜用此方。以表散外邪,疏通五内,使邪气不壅滞,且痘疮轻而易愈。
参苏饮 治时气伤风,发热恶寒咳嗽,未明痘疹,疑似之间,此药甚为稳当。
前胡 人参 紫苏叶 干葛 半夏 茯苓(各三分) 枳壳 陈皮 甘草(炙) 桔梗(各二分)
上水煎服。
人参白术散 治胃气虚弱,涕唾稠涎,或因克伐吐泻,口干作渴,饮食少思。(方见属阴属阳,即七味白术散)
人参清膈散(即十六味清膈散)
犀角地黄汤(二方见顶陷心烦)
四圣散(方见发热属阴属阳)
参 四圣散
参 内托散(二方见腹胀气促)
惺惺散(方见 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保婴撮要》
- 涕唾稠粘《证治准绳·幼科》
- 涕液不收《中医词典》
- 涕唾《张氏医通》
- 惕《中医词典》
- 涕泪《医经原旨》
- 惕惕《中医词典》
- 涕泪《类经》
- 替灸膏《中医词典》
- 涕《中医词典》
- 替硝唑《药理学》
- 洟(yí夷)《中医词典》
- 替针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剃头法《幼幼新书》
- 替针丸《儒门事亲》
- 剃头《幼科心法要诀》
- 嚏《中医词典》
- 剃头《医述》
- 嚏《医学纲目》
- 剃头《医宗金鉴》
- 嚏《针灸素难要旨》
- 剃头《针灸大成》
- 嚏《医学真传》
- 剃胎头法《达生编》
- 嚏喷《傅青主男科》
- 体重《妇产科学》
- 天《中医词典》
- 体重《中医词典》
- 天《幼幼新书》
- 体重《常见病自测》
- 天 疮《外科大成》
《保婴撮要》
- 作者:薛铠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卷十四
- 卷十五
- 卷十六
- 卷十七
- 痘疹受病之由
- 痘疹正状
- 痘疹轻重
- 不治五症
-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 卷十八
- 卷十九
- 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