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虫由湿热郁蒸而生,观之日中有雨,则禾节生虫,其理明矣。善乎,张戴人推言之也,曰∶水火属春夏,湿土属季夏,水从土化,故多虫焉。人患虫积,多由饥饱调 失宜,或过餐鱼 白酒,或多食牛羊,或误啖鳖苋,中脘气虚,湿热失运,故生寸白诸虫,或如蚯蚓,或似龟鳖,小儿最多,大人间有。其候心嘈腹痛呕吐涎沫,面色痿黄,眼眶鼻下青黑,以致饮食少进,肌肉不生,沉沉默默欲眠,微有寒热,如不早治,相生不已。古人云∶虫长一尺则能害人,虫若贯串,杀人甚急。

治法追虫取积,以剪红丸、尊神丸遇仙丹。夫人腹中有 虫,此物与人俱生,而为人大害。 虫之形,状似大马尾,或如薄筋,根据脾而居,乃有头尾,皆长三寸。又有九虫∶一曰伏虫,长四分;二曰蛔虫,长一尺;三曰白虫,长一寸,四曰肉虫,状如烂杏;五曰肺虫,状如蚕;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七曰弱虫,状如瓜瓣;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九曰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状。伏虫则群虫之主也;蛔虫贯心杀人;白虫相生,子孙转多,其母转大,长至四五丈,亦能杀人;肉虫令人烦满;肺虫令人咳嗽;胃虫令人呕吐,胃逆喜哕;弱虫又名膈虫,令人多唾;赤虫令人肠鸣;蛲虫居胴肠之间,多则为,剧则为癞,因生疮痍,即生诸疽、癣 疥。龋虫无所不为,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类,妇人常多,其虫凶恶,人之极患也。常以白筵草沐浴隹,根叶皆可用,既是香草,且是 虫所畏也。凡欲服补药及治诸病,皆须去诸虫,并痰饮宿 ,醒醒除尽,方可服补药。不尔,必不得药力。凡得伤寒及天行热病,腹中有热,又人食少,肠胃空虚,三虫行作求食,蚀人五脏及下部。若齿 无色,舌上尽白,甚者唇里有疮,四肢沉重,忽忽喜眠。当数看其上唇内有疮。唾血,唇内如粟疮者,心内懊 痛闷,此虫在上蚀也。九虫皆由脏腑不实,脾胃皆虚,杂食生冷、甘肥油腻、咸脏等物,节宣不时,腐败停滞,所以发动。又有神志不舒,精魄失守,及五脏劳热,又病余毒,气血积郁而生。或食瓜果与畜兽五内,遗留诸虫子类而生。虫之为候,呕恶吐涎,口出清沫,痛有去来,乍作乍止。寸白虫色白形褊,损人精气,力乏腰疼。蛲虫细如菜虫,能为痔漏、疮癞、疥癣、痈疽等患。寸白、蛲、蛔是三者,皆九虫数中之一物也。外此又有儿童疳 ,昏睡烦躁,鼻烂汁臭,齿 生疮,下利黑血。虫食下部为狐,下唇有疮;虫食其脏为惑,上唇有疮。三虫者,谓长虫、赤虫、蛲虫也。乃有九种。而蛲虫及寸白人多病之。寸白从食牛肉饮白酒所成,相连一尺则杀人,服药下之,须结裹溃然出尽乃佳,若断者相生未已,更宜速治之。蛲虫多是小儿患之,大人亦有,其病令人心痛,清朝口吐汁、烦躁则是也。其余各种,皆不利人,人胃无不有者,宜服九虫丸以除之。蛔虫者,是九虫之一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发动则腹中痛,发作种聚,行来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腹中热,口中喜涎,及吐清水,贯伤心者则死。诊其脉,腹中痛、其脉法当沉弱弦,今反洪而大,则蛔虫也。蛔虫,九虫之数,人腹中皆有之。小儿失乳而哺早,或食甜过多,胃虚虫动,令人腹痛恶心,口吐清水,腹上有青筋。火煨史君子与食,以壳煎汤送下,甚妙。然世人多于临卧服之,又无日分,多不验。唯是于月初四五间,五更服之。至日午前虫尽下,可以和胃温平药,一两日调理之,不可多也。九虫在人腹中,月上旬头向上,中旬横之,下旬头向下,故中下旬用药即不入虫口,所以不验也。牛马之生子,上旬生者行在母前,中旬生者并肩而行,下旬生者后随之。猫之食鼠亦然,上旬食上段,中旬中段,下旬下段,自然之理,物皆由之而莫知之。客座新闻云∶青阳夏戚宗阳家,素业医,任江阴训科。有儒生之父患腹胀,求其诊视,乃曰∶脉洪而大,湿热生虫之象,况饮食如常,非水肿蛊胀之证,以石榴皮、椿树各东行根,加槟榔,三味各五钱,用长流水煎,空心顿服之。少顷,腹作大痛,泻下长虫一丈许,遂愈。《本事方》云∶肺虫如蚕能杀人,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由是咳嗽咯血声嘶,药所不到,治之为难。《道脏经》中载∶诸虫头皆向下,唯自初一至初五以前虫头向上,故用药多取效者此也。

又姚宽《西溪丛话》云∶五脏虫皆上行,唯有肺虫下行最难治。用獭爪为末调药,于初四、初六日治之,此日肺虫上行也。二说小异,姑两存之,以备参考。泊宅编永州通判厅军员毛景得奇疾,每语喉中必有物作声相应,有道人教令诵本草药名,至蓝而默然,遂取蓝捩汁而饮之,少顷,吐出肉块长一寸余,人形悉具,自后无声。陈正敏《遁斋闲览》载∶杨 中年得异疾,每发言应答,腹中有小声效之,数年间其声浸大,有道人见而惊曰,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读本草,遇虫不应者,当取服之。 如言读至雷丸,虫无声,乃顿服之,遂愈。正敏后至长沙,遇一丐者,亦有是疾,环而观之甚众,教使服雷丸,丐者亦愈。丁志记∶齐州士曹席进孺,招所亲张彬秀才为馆舍,彬嗜酒,每夜必置数升于床隅,一夕忘设,至夜半大渴,求之不可得,忿闷呼躁,俄顷,呕吐一物于地,旦起视之,见床下肉块如肝而黄,上如蜂窠,犹微动,取酒沃之,唧唧有声,始悟平生酒病根本,亟投诸火中,后遂不饮。庚志记∶赵子山字景高,寓居邵武军天王寺,苦寸白虫为挠。医者戒云∶是疾当止酒。而以素所耽嗜,欲罢不能,一夕醉于外,舍归已夜半,口干咽燥,仓卒无汤饮,适廊庑下有瓮水,月色下照莹然可掬,即酌而饮之,其甘如饴,连饮数酌,乃就寝,迨晓虫出盈席,觉心腹顿宽,宿疾遂愈。一家皆惊异,验其所由,盖寺仆日织草履,浸红藤根水也。吴少师在关外,尝得疾,数月间肌肉消瘦,每日饮食下咽少时,腹如万虫攒攻,且痒且痛,皆以为劳瘵也。张锐是时在成都,吴遣驿骑招致锐到兴元既切脉戒云∶明日早,且忍饥,勿啖一物,俟锐来为之计。旦而往,天方剧暑,白请选一健卒,趋往十里外,取行路黄土一银盂,而令厨人旋治面,将午乃得食,才放箸,取土适至,于是温酒一升,投土搅其内,出药百粒,进于吴饮之,觉肠胃掣痛,几不堪忍,急登溷,锐密使别坎一穴,便掖吴以行,须臾,暴下如倾秽恶斗许,有马蝗千余,宛转盘结,其半已困死。吴亦惫甚,扶憩竹榻上,移时方餐粥一器,三日而平。始信去年正以夏夜出师,中涂躁渴,命候兵持马盂挹涧水,甫入口似有物焉,未暇吐之,则径入喉矣,自此遂得病。锐曰∶虫入人肝脾里,势须滋生,常日遇食时则聚丹田间,吮咂精血,饱则散处四肢,苟惟知杀之而不能扫尽,故无益也。锐是以请公枵腹以诱之,此虫喜酒,又久不得土味,乘饥毕集,故一药能洗空之耳。

吴大喜,浓赂以金帛,送之归。(泻出后,宜以四物汤加黄 煎服,生血调理)。蔡定夫戡之子康积苦寸白为孽,医者使之碾槟榔细末,取石榴东引根煎汤调服之,先炙肥猪肉一大脔,置口中嚼咀其津膏而勿食。云此虫惟月三日以前其头向上,可用药攻打,余日即头向下,纵有药皆无益。虫闻肉香咂啖之意,故空群争赴之,觉胸中如万箭攻攒,是其候也。然后饮前药。蔡悉如其戒,不两刻腹中雷鸣,急登厕,虫下如倾,命仆以杖挑拨,皆联绵成串,几长数丈,尚蠕蠕能动,举而抛于溪流,宿患顿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证治准绳·杂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证治准绳·杂病》书籍目录
  1. 《证治准绳·杂病》
  2. 《证治准绳·类方》
  3. 《临证指南医案》
  4. 《张氏医通》
  5. 《医碥》
  6. 《续名医类案》
  7. 《医碥》
  8. 《冯氏锦囊秘录》
  9. 《张聿青医案》
  10. 《本草易读》
  11. 《顾松园医镜》
  12. 《汤液本草》
  13. 《本经逢原》
  14. 《本草衍义》
  15. 《本草从新》
  16. 《新修本草》
  17. 《得配本草》
  18. 《本草经集注》
  19. 《本草崇原》
  20. 《食鉴本草》
  21. 《丹溪手镜》
  22. 《中医词典》
  23. 《本草便读》
  24. 《千金翼方》
  25. 《名医别录》
  26. 舂杵头细糠《名医别录》
  27. 《本草分经》
  28. 舂杵头细糠《证类本草》
  29. 《本草撮要》
  30. 舂杵头细糠《新修本草》
  31. 《也是山人医案》

《证治准绳·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