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
经义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枯。八八则齿发去。(《素问》)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齿者,骨之所终。
○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灵枢》)
齿为户门。(《难经》)
哲言
齿得咸则坚,得甘则蚀,得酸则软,得辛、苦则若不知。咸益本脏也,甘主克制也,酸夺母气也,辛为其所自生,苦为其所胜,故相安也。
○齿先生而牙后生,齿薄而牙浓也;牙先落而齿后落,齿逸而牙劳也。齿为户门,为饮食所入之路,百物之精皆由此入,可不惜与?
○牙齿得自生后,七八月生,亦七八岁易,既易而缺,即不复生。所以既生复易者,如草木之孚甲,虽草木所以生而长自落。所以既易不复生者,如草木之株干,伤一枝则一枝折而不能更发也。来自生后,去自生前,亦犹草木之华实耳。(《张氏医通》)
齿者肾之标,口者脾之窍,诸经多会于口。其牙齿乃手、足阳明之所过,上龈隶于坤土,足阳明胃脉之所贯也,止而不动;下龈嚼动不休,手阳明大肠脉之所贯也。手阳明恶寒饮而喜热,足阳明喜寒饮而恶热,故其病不一。牙者肾之标,亦喜寒,寒则坚牢。热甚则齿动、龈断而痛,故治疗不同。(李东垣)
精完则齿固,肾衰则齿豁,虚热则齿动,髓溢则齿长。(《医学入门》)
肾主骨,齿者骨之余,髓之所养。足阳明之支者,入于上齿;手阳明之支者,入于下齿。若骨髓不足,阳明脉虚,则齿之诸病生矣。阳明实则齿坚牢,阳明虚则齿浮动。又有齿痛者,乃阳明经有风、冷、湿、热之邪,乘虚而入,聚而为液、为涎,与齿间之气血相搏击而痛也。若热壅盛则肿而痛也,热不盛则齿龈微肿而根浮也。有虫牙痛者,由湿热生虫,蚀其根也。有齿间血出者,乃风热之邪,由阳明之支入齿龈,搏于血也。
有齿龋者,亦风热之邪入阳明,搏于齿龈,气血腐化为脓也。有齿 者,是虫蚀齿至龈,脓烂汁臭也。有齿挺者,由风热传入齿龈间,液沫为脓,气血竭,肉龈消,故齿根露而挺出也。有齿动摇者,由阳明气血虚也。有齿蠹者,由骨髓不荣,故令牙齿黯黑也。以此而言,岂非诸齿病皆因阳明之所致哉?(《证治准绳》)
肾虚牙疼其齿浮,血虚牙疼其齿痒,火热牙疼其齿燥,虫蚀牙疼其齿黑,风热牙疼其齿肿,湿热牙疼其齿木。(《绳墨》)
牙痛∶外冒风热、吸受寒冷者,外因也;阴虚火动、气郁血热、虫蛀者,内因也;硬物所支、打击所致者,不内外因也。(陈无择)
牙证不外乎风、火、虫、虚,此但言其痛耳。他如牙宣、牙菌、牙痈、穿牙毒、骨槽风、走马牙疳之类,皆由于湿火热毒蕴结牙床。须分上下二齿,辨明手、足阳明及少阴之异。(《临证指南》)
齿牙之痛有三证∶一曰火,二曰虫,三曰肾虚。三者不同,辨得其真,无难治矣。
○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虽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动,终非善道。余每因劳、因酒,尝觉齿有浮突之意,但轻轻咬实,渐咬渐齐,或一、二次而根自固。又小解时,先咬定牙根而后解,则肾气亦赖以摄。非但固精,亦能坚齿。(张景岳)
今人漱齿,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饮食之毒,积于齿缝,当于夜晚刷洗,则垢秽尽去,齿自不坏。
故云∶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金丹全书》)
唇肿、齿焦者死,脾、肾绝也。
○齿变黑者死,少阴绝也。
○阴阳俱竭,其齿如熟小豆者死。(扁鹊)
补编
湿热齿痛者,承气汤下之。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入脑,或喜寒恶热,脉洪数有力者,凉膈散。肠热齿龈胀痛者,清胃散。火郁痛者,越鞠丸。肾虚痛者,六味汤加骨碎补。虚寒痛者,八味汤加骨碎补。风热痛者,羌、独、荆、防、芎、辛、薄荷、生地之类,水煎漱咽。风毒及热壅上攻,牙龈痛或龈缝肉 出者,消风散,临卧漱服。风寒入脑痛者,羌活附子汤。(薛立斋)
凡牙痛必用胡椒、荜茇,能散浮热。监以升麻、寒水石,佐以薄荷、荆芥、细辛之类。如用清凉药痛反甚者,须从治之。(《丹溪心法》)
凡饮食不洁,臭腐之气淹积日久,由是热盛生风,风胜生虫,蛀食齿中。根有黑点,蚀尽一齿,又度其余,甚至疳 皆其种类。宜清彻肠胃,以治其本;擦牙诛虫,以理其标。(《证治汇补》)
牙床腐烂、齿牙脱落,谓之'走马'。此盖热毒蕴畜而然,大为凶候。速泻阳明之火,兼服绿豆饮;外用冰白散敷之。(张景岳)
温热病看舌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余,龈为胃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色紫如干漆,阴血色黄如豆瓣。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然豆瓣色者多险。若证不逆,尚在可治,否则难治。盖阴下竭、阳上厥也。
○齿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胃透汗为要。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若上半截燥者,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
○ 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也。切牙者,胃热走络也。若切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气内荣,虚则喜实也。舌本不缩而硬,牙咬难开者,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也,用酸物擦之即开,酸走筋,木泄土故也。
○齿垢如灰糕样者,胃气无权,津亡、湿浊用事,多死。
○初病齿缝流血痛者,胃火冲激也;不痛者,龙火内燔也。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者,肾热胃劫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指南续刻》)
脉候
齿病∶尺脉虚大者肾虚,洪数者阴火;关脉浮弦者风热,洪滑者痰火。(《证治汇补》)
选案
汪丞相之宠,好食浓味。一日热大作,齿间壅出有肉,渐大胀满,口不能闭,水浆不入。一医用生地黄汁一碗;牙皂角数挺炙热,蘸汁令尽为末,敷壅肉上。随即消缩,不日而愈。(《医统》)
吴东吉之内齿痛,医用辛散不效,又用苦寒下之,头晕自汗,大渴大喘。予至诊曰∶此肾虚也,与八味汤,一服痛止。(程华仲)
附方
出牙虫方 用瓦片上置油拌韭子烧烟,搁水碗上,另用漏升覆之。以蛀牙受漏升口中烟,其牙内虫如针者,皆落水碗中。累效。
哭来笑去散 治牙痛神效。用雄黄、乳香、胡椒、麝香、荜茇、良姜、细辛各等分为末,每用少许,吹男左、女右鼻中。如牙痛脸肿,用纸卷药末作条,蘸香油点着,燎牙痛处,条烧尽,痛即止。
- 齿《医述》
- 齿《续名医类案》
- 齿《证治准绳·幼科》
- 齿《幼幼新书》
- 齿《证治准绳·类方》
- 齿《医宗金鉴》
- 齿《证治准绳·杂病》
- 齿《正骨心法要旨》
- 齿《医碥》
- 齿《经络考》
- 齿《医碥》
- 齿《中医词典》
- 齿《外科心法要诀》
- 齿《经络全书》
- 齿《外科大成》
- 尺诊《黄帝内经太素》
- 齿《冷庐医话》
- 尺泽(合穴)《子午流注说难》
- 齿《丹溪手镜》
- 尺泽《针灸学》
- 齿《友渔斋医话》
- 尺泽《中医词典》
- 齿《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尺泽《针灸大成》
- 齿《脉因证治》
- 尺神经痛《手穴手纹诊治》
- 齿《名医别录》
- 尺神经损伤《骨科学》
- 齿《慈幼新书》
- 尺肉《中医词典》
- 齿(齿所)《中医词典》
《医述》
- 作者:程杏轩 朝代:元 年份:公元1314年
- 自序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序五
- 凡例
- 卷一·医学溯源
- 卷二·医学溯源
- 卷三·伤寒提钩
- 伤寒提钩
- 经义
- 伤寒有三说
- 脉法
- 传经
- 传足经不传手经
- 看目
- 辨舌
- 按胸腹
- 察形体
- 验二便
- 阳经分经腑
- 阴经分传中
- 太阳经腑病
- 阳明经腑病
- 三阴热病
- 表里虚实
- 表里分治
- 里中之里
- 阳证似阴
- 阴证似阳
- 凭脉不证书
- 证书不凭脉
- 脉证不同
- 伤寒无补法辨
- 汗出不彻有三义
- 伤寒三表法
- 补中散表法
- 寒中散表法
- 汗有六要五忌
- 房室非阴证辨
- 饮食宜忌
- 治法要略
- 五法大旨
- 六经禁例
- 六经正义
- 太阳提纲
- 阳明提纲
- 少阳提纲
- 太阴提纲
- 少阴提纲
- 厥阴提纲
- 恶寒
- 恶风
- 发热
- 恶寒发热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身重
- 面赤
- 喘
- 无汗
- 自汗
- 战汗
- 筋惕肉
- 协热利
- 结胸痞气
- 蓄血
- 衄血
- 发黄
- 目痛鼻干
- 唇焦漱水不欲咽
- 不得眠
- 潮热
- 口渴
- 狂乱
- 如狂
- 谵语郑声
- 循衣摸床
- 手足汗
- 大便秘结
- 寒热往来
- 目眩口苦
- 耳聋
- 胁满痛
- 呕吐
- 盗汗
- 头汗
- 腹满痛
- 自利
- 咽痛
- 目不明
- 烦躁
- 不能言及言语难出
- 厥逆
- 脏厥蛔厥
- 舌卷囊缩
- 脏结
- 除中
- 呃逆
- 坏病
- 合病并病
- 百合病
- 狐惑
- 阳毒阴毒
- 动气
- 两感
- 阴阳易
- 瘥复
- 感病善后法
- 选案
- 卷四·伤寒析疑
- 卷五·杂证汇参
- 卷六·杂证汇参
- 卷七·杂证汇参
- 卷八·杂证汇参
- 卷九·杂证汇参
- 卷十·杂证汇参
- 卷十一·杂证汇参
- 卷十二·杂证汇参
- 卷十三·女科原旨
- 卷十四·幼科集要
- 卷十五·痘疹精华
- 卷十六·方药备考
- 方论
- 内经方论
- 伤寒方论
- 桂枝汤
- 麻黄汤
- 葛根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十枣汤
- 五苓散
- 诸泻心汤
-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 旋复代赭石汤
- 桂枝人参新加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 大、小陷胸汤丸
- 桃仁承气汤、抵当汤
- 瓜蒂散、栀豉汤
- 白虎汤
- 三承气汤
-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
- 小柴胡汤、乌梅丸
- 大、小柴胡汤
- 柴胡桂枝汤
- 柴胡加芒硝汤
- 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 理中汤、四逆汤
- 诸四逆汤
- 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 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
- 附子汤
- 真武汤
- 黄连阿胶汤
- 猪苓汤
- 复脉汤
- 建中汤
- 杂证方论
- 四君子汤
- 四物汤
- 十全大补汤
- 人参养营汤
- 补中益气汤
- 归脾汤
- 八味丸
- 六味丸
- 肾气丸
- 左、右归饮
- 圣愈汤
- 附、术附、参附三汤
- 四神丸
- 滋肾丸
- 逍遥散
- 越鞠丸
- 平胃散
- 枳术丸
- 参苓白术散
- 二陈汤
- 温胆汤
- 金水六君煎
- 防风黄 汤
- 升阳益胃汤
- 麻桂饮、大温中饮
- 理阴煎、回阳饮
- 防风通圣散
- 败毒散、羌活汤
- 大顺散
- 生脉散
- 大、小甘露饮
- 犀角地黄汤
- 导赤散
- 泻白散
- 清燥救肺汤
- 温肺汤
- 人参清肺汤、人参定喘汤、人参泻肺汤
- 麦门冬汤
- 地骨皮饮
- 更衣丸
- 备急丸
- 大黄 虫丸
- 药略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