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合脉说

《医林改错》书籍目录

脉之形,余以实憎告后人。若违心装神仙,丧灭良评论,必遭天诛。

气府存气,血府存血。卫总管由气府行周身之气,故名卫总管;荣总管由血府行周身之血,故名荣总管。卫总管体厚形粗,长在脊骨之前,与脊骨相连,散布头面四肢,近筋骨长。即周身气管;荣总管体薄形细,长在卫总管之前,与卫总管相连,散布头面口肢,近皮肉长,即周身血管。气在气府,有出有入,出入者,呼吸也。目视耳听,头转身摇,掌握足步,灵机使气之动转也;血自血府入荣总管,由荣总管灌入周身血管,渗于管外,长肌肉也。气管近筋骨生,内藏难见;血管近皮肉长,外露易见。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并非血管。如两眉棱骨后凹处,俗名两太阳,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头面之气管;两足大指次指之端,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两足之气管;两手腕横纹高骨之上,是处肉少皮连骨,按之跳动,是通两手之气管。其管有粗有细,有直有曲,各人体质不同。胳膊肘下,近手腕肉厚,气管外露者短;胳膊肘下,近手腕肉薄,气管外露者长。如外感中人,风入气管。其管必粗,按之出肤:寒入气管,管中津液必凝,凝则阻塞其气,按之跳动必慢;火入气管,火气上炙,按之跳动必急。人壮邪气胜,管中气多,按之必实大有力,人弱正气衰,管中气少,按之必虚小无力。久病无生机之人,元气少,仅止上行头面两手,无气下行,故足面按之不动。若两手腕气管上,按之似有似无,或细小如丝,或指下微微乱动,或按之不动,忽然一跳,皆是气将绝之时。此段言人之气管,生平有粗细、曲直之下同,管有短长者,因手腕之肉有薄厚也;按之大小者,虚实也;跳动之急慢者,寒火之分也。前所言,明明是脉,不言脉者,因前人不知人有左气门、右气门、血府、气府、卫总管、荣总管、津门、津管、总提、遮食、珑管、出水道,在腹是何体质?有何用处,论脏腑、包络,未定准是何物,论经络、三焦,未定准是何物,并不能指明经络是气管、血管;论脉理,首句便言脉为血府,百骸贯通,言脉是血管,气血在内流通,周而复始:若以流通而论,此处血真能向彼处流,彼处当有空隙之地,有空隙之地,则是血虚,无空隙之地咄流归于何处?古人并不知脉是气管,竟著出许多脉快,立言虽多,论部位一人一样,并无相同者。

古人论脉二十七字,余不肯深说者,非谓古人无容足之地,恐后人对症无论脉之言。诊脉断死生易,知病难。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正气虚,当与半身不遂门四十种气虚之症、小儿抽风门二十种气虚之症,互相参考。血有亏瘀,血亏必有亏血之因,或因吐血、衄血,或溺血、便血,或破伤流血过多,或崩漏、产后伤血过多;若血瘀,有血瘀之症可查,后有五十种血瘀症,互相参考。惟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难分别。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此内烧兼身热而言。若午后身凉,发烧片刻,乃气虚参耆之症,若天明身不热,发烧止一阵,乃参附之症,不可混含从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林改错》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林改错》书籍目录
  1. 气血合脉说《医林改错》
  2. 气血对胞宫的生理作用《中医妇科学》
  3. 气血津液辩证《中医诊断学》
  4. 气血大损病《女科切要》
  5. 气血津液病证《中医内科学》
  6. 气血冲和《中医词典》
  7.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
  8. 气血不损《正体类要》
  9. 气血精津液学说《中国医学通史》
  10. 气血辨证《中医词典》
  11. 气血精神论《读医随笔》
  12. 气血辨证《中医名词词典》
  13. 气血俱虚《正体类要》
  14. 气血《医学真传》
  15. 气血俱虚头痛《中医词典》
  16. 气血《证治准绳·幼科》
  17. 气血两虚《傅青主男科》
  18. 气血《冯氏锦囊秘录》
  19. 气血两虚半身不遂治验《一得集》
  20. 气血《四圣心源》
  21. 气血清浊浅深刺《针灸素难要旨》
  22. 气穴三百六十五《类经》
  23. 气血盛哀《针灸素难要旨》
  24. 气穴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25. 气血失调《中医名词词典》
  26. 气穴论《素问悬解》
  27. 气血失调《中医词典》
  28. 气穴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29. 气血失调《中医基础理论》
  30. 气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针灸大成》
  31. 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中医妇科学》

《医林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