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正论

《医法圆通》书籍目录

凡天地之道,有阴即有阳,有盈即有虚,有真即有伪,有邪即有正。试问邪正之道若何?邪也者,阴阳中不正之气也。[眉批]不正之气,四时皆有,六经分为六气。不正之气流行于中,故曰六客。不正之气,伤于物则物病,伤于则人病。治之调之,皆有其道。欲得其道,必明其正。正也者,阴阳太和之气也。[眉批]太和者,真阴真阳浑然一气,氤氲化育之消息也。太和之气,弥纶六合,万物皆荣。人身太和充溢,百体安舒。太和之气有亏,鬼魅丛生,灾异叠见,诸疾蜂起矣。

天地之大,生化消长,不能全其太和,人生逐利逐名,亦不能全其固有。正日衰,则邪日盛。欲复其正,必治其邪。邪有阴邪、客邪在脏,或在里之谓也。阳邪之名,言客邪在表、在腑之谓也。[眉批]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乃是六经的本气,六气中不正之气,方是客气。邪正原有分别,无奈今人含含糊糊而不察也。正有外伤、言六节之客邪,由外入内也。内伤之别。言七情之客邪,由内而出外也。正自外伤,邪自外入。卫外之正气衰,外来之客邪作。正自内伤,邪自内出。或劳精损心阳,饮食伤脾阳,房劳损肾阳,皆是内伤根柢。从阴从阳,邪之变化无方。邪由外入,或从风化,从燥化。从热化,从湿化,从寒化,随邪变迁,原无定向。内伤不然,或损于脾,或损于胃,或损于肝,或损于心,或损于肾,病情有定向,用药有攸分。曰脏,曰腑,邪之居处各异。邪居气分,表分,呼为阳邪。阳,火也。阳旺极,则凡血伤,凡血伤,则真阴真气,亦与之俱伤,皆能令人死。仲景立白虎、承气,早已为阳邪备法也。邪居血分,里分,呼为阴邪。阴水也,阴旺极,则凡气伤。凡气伤,则真阳真阴,亦与之俱伤,皆能令人死。仲景立白通、四逆,早已为阴邪备法矣。今人以偏盛归于元阴元阳,是不知邪正之有区分。虽医书万种,其立正立言,是祛邪扶正。知祛邪扶正,则知偏盛属客邪之盛衰,非元阴元阳之自能偏盛也。仲景垂方,本祛邪以辅正,六经画界,诚调燮之旨归。有余言气分之邪旺。不足言血分之阴邪旺,而正衰也。阳旺是正衰,阳不足,亦是正衰。都是邪踪。阳明偏盛,俱非正体。真阴真阳,原无偏盛之理。元阴元阳,今人之偏盛在兹。世人知水火之有偏盛,而不知是客邪伤正之为偏盛也。同盛同衰,一元之旨归不谬。二气浑为一气,不可分为二道看,故同盛同衰,一定不易。

论天道,则日月有盈虚。论人身,则秉赋有强弱。究意循环盛衰之理,不作病看。举世籍为口实,真乃工功力未深。兹特反复推详,愿后之来者,相参砥砺,恐未道根株处,尚祈再加润色。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法圆通》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法圆通》书籍目录
  1. 邪正论《医法圆通》
  2. 邪在胸膈《温疫论》
  3. 邪正盛衰《中医基础理论》
  4.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针灸甲乙经》
  5. 邪正消长《中医词典》
  6. 邪在五脏之刺《类经》
  7. 邪正虚实辩《侣山堂类辩》
  8.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针灸甲乙经》
  9. 邪之中人阴阳有异《类经》
  10. 邪在半表半里曰和解《疡医大全》
  11. 邪中《黄帝内经太素》
  12. 邪所《中医词典》
  13. 邪中三焦歌《伤寒百证歌》
  14. 邪祟论《冯氏锦囊秘录》
  15. 邪注候《诸病源候论》
  16. 邪祟交合《景景医话》
  17. 《中医词典》
  18. 邪祟《扁鹊心书》
  19. 胁窌《中医词典》
  20. 邪祟《冷庐医话》
  21. 胁疽《中医词典》
  22. 邪祟《丹台玉案》
  23. 胁疽《证治准绳·疡医》
  24. 邪祟《古今医案按》
  25. 胁疽《外科理例》
  26. 邪祟《万病回春》
  27. 胁疽《奇效简便良方》
  28. 邪祟《医学正传》
  29. 胁疽《回生集》
  30. 邪祟《寿世保元》
  31. 胁疽(外科理例 下)《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