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芩散解

《吴医汇讲》书籍目录

此治小便不利之主方,乃治三焦水道,而非太阳药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方用桂以助命门之火,是釜底加薪,而后胃中之精气上腾;再用白术健脾,以转输于肺;而后用二苓泽泻,运水道之升已而降。其先升后降之法,与《内经》之旨,滴滴归源,复与太阳何涉?《伤寒论》治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盖渴为阳气不足,水不上升也,不升则不降,故用肉桂以升之,二苓、泽泻以降之,而用白术一味,以为中枢。乃注者莫不以渴为热入膀胱,津液被劫所致,如果热入,而复用桂、术,以温液耗津,又二苓、泽泻以渗之,是热之又热,耗之又耗,速之毙矣。且不渴者,反不用五苓,而用茯苓甘草汤,可知不渴则无需桂、术之蒸腾津液,而桂、术之非治太阳,而治三焦,更不待言矣。有小便不通而以桂枝易桂者,此必命门之火未衰,而外有太阳表症,因邪伤太阳,传入三焦,故表邪未解,而三焦之水道不利,即《伤寒论》所谓“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是也。表症为太阳不足,故用桂枝以宣阳气,通津液于周身,即《经》文“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之旨,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里症为三焦之气化不宣,故用二苓之泻,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窍也。夫下焦之气化不宣,则腹膨而小便不利,水蓄膀胱,此乃水蓄于膀胱之外,不能化入膀胱,故用五苓以化之。亦有用桂枝而效者,因卫出下焦,助太阳气化以运之,非为太阳腑内之水蓄也。如三焦既将水气运化入于膀胱而不出,此真太阳府内痹而不宣,即胞痹症也。《素问·痹论》曰∶“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水在膀胱之内,是膀胱胀满而非腹胀,故按之内痛;若沃以汤,其溺孔之道痹而不通,故涩于小便;膀胱痹气随太阳经脉之行以从巅入脑,故上为清涕。此真太阳本府水结膀胱之内,而非腹中膨胀之小便不利也。总之、水入膀胱之内,方属太阳,若水在膀胱之外,腹膨满而小水不利者,此脏腑之外,躯壳之内,三焦主之。虞大民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也。故治腹满肿胀之症,设使一味利水,则三焦之气更不能施化,而膀胱津液为之下竭,非仲景五苓之意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吴医汇讲》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吴医汇讲》书籍目录
  1. 五芩散解《吴医汇讲》
  2. 五茄芽《饮食须知》
  3. 五禽戏《中医名词词典》
  4. 五茄皮《得配本草》
  5. 五禽戏《中医养生学》
  6. 五茄《名医别录》
  7. 五禽戏法《养生导引法》
  8. 五窍之特点《思考中医》
  9. 五情缘起《四圣心源》
  10. 五窍相通应证(幼幼汇集 上)《古今医统大全》
  11. 五情缘起《医学摘粹》
  12. 五窍出血《外科证治全书》
  13. 五胠俞《中医词典》
  14. 五窍出血《中医词典》
  15. 五取弹努之法讲论答问二十九法《针灸神书》
  16. 五窍《叶天士医案精华》
  17. 五取中央戊己土讲论答问二十四法《针灸神书》
  18. 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类经》
  19. 五权所起《类经图翼》
  20. 五气郁发占《医学纲目》
  21. 五权正数《类经图翼》
  22.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针灸甲乙经》
  23. 五人篇《形色外诊简摩》
  24. 五气图说《轩岐救正论》
  25. 五柔丸《备急千金要方》
  26. 五气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7. 五入《古今医统大全》
  28. 五气皆从火化《温病正宗》
  29. 五软《中医名词词典》
  30. 五气分主《医学摘粹》
  31. 五软《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