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芩散解
此治小便不利之主方,乃治三焦水道,而非太阳药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方用桂以助命门之火,是釜底加薪,而后胃中之精气上腾;再用白术健脾,以转输于肺;而后用二苓泽泻,运水道之升已而降。其先升后降之法,与《内经》之旨,滴滴归源,复与太阳何涉?《伤寒论》治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盖渴为阳气不足,水不上升也,不升则不降,故用肉桂以升之,二苓、泽泻以降之,而用白术一味,以为中枢。乃注者莫不以渴为热入膀胱,津液被劫所致,如果热入,而复用桂、术,以温液耗津,又二苓、泽泻以渗之,是热之又热,耗之又耗,速之毙矣。且不渴者,反不用五苓,而用茯苓甘草汤,可知不渴则无需桂、术之蒸腾津液,而桂、术之非治太阳,而治三焦,更不待言矣。有小便不通而以桂枝易桂者,此必命门之火未衰,而外有太阳表症,因邪伤太阳,传入三焦,故表邪未解,而三焦之水道不利,即《伤寒论》所谓“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是也。表症为太阳不足,故用桂枝以宣阳气,通津液于周身,即《经》文“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之旨,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里症为三焦之气化不宣,故用二苓之泻,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窍也。夫下焦之气化不宣,则腹膨而小便不利,水蓄膀胱,此乃水蓄于膀胱之外,不能化入膀胱,故用五苓以化之。亦有用桂枝而效者,因卫出下焦,助太阳气化以运之,非为太阳腑内之水蓄也。如三焦既将水气运化入于膀胱而不出,此真太阳府内痹而不宣,即胞痹症也。《素问·痹论》曰∶“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水在膀胱之内,是膀胱胀满而非腹胀,故按之内痛;若沃以汤,其溺孔之道痹而不通,故涩于小便;膀胱痹气随太阳经脉之行以从巅入脑,故上为清涕。此真太阳本府水结膀胱之内,而非腹中膨胀之小便不利也。总之、水入膀胱之内,方属太阳,若水在膀胱之外,腹膨满而小水不利者,此脏腑之外,躯壳之内,三焦主之。虞大民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也。故治腹满肿胀之症,设使一味利水,则三焦之气更不能施化,而膀胱津液为之下竭,非仲景五苓之意也。

- 五芩散解《吴医汇讲》
- 五茄芽《饮食须知》
- 五禽戏《中医名词词典》
- 五茄皮《得配本草》
- 五禽戏《中医养生学》
- 五茄《名医别录》
- 五禽戏法《养生导引法》
- 五窍之特点《思考中医》
- 五情缘起《四圣心源》
- 五窍相通应证(幼幼汇集 上)《古今医统大全》
- 五情缘起《医学摘粹》
- 五窍出血《外科证治全书》
- 五胠俞《中医词典》
- 五窍出血《中医词典》
- 五取弹努之法讲论答问二十九法《针灸神书》
- 五窍《叶天士医案精华》
- 五取中央戊己土讲论答问二十四法《针灸神书》
- 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类经》
- 五权所起《类经图翼》
- 五气郁发占《医学纲目》
- 五权正数《类经图翼》
-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针灸甲乙经》
- 五人篇《形色外诊简摩》
- 五气图说《轩岐救正论》
- 五柔丸《备急千金要方》
- 五气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五入《古今医统大全》
- 五气皆从火化《温病正宗》
- 五软《中医名词词典》
- 五气分主《医学摘粹》
- 五软《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