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别论篇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麝脏别论篇》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虽各为腑,不正与神脏为表里。胆与肝台,而不同六腑之传泻。胞虽出纳,纳则受纳精气,出则化形容,形容之出,为化极而生。然出纳之用,有殊于六腑,藏而不泻,其脏为为奇,有恒不变,名曰奇恒之腑也。)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者,即肛门也。以肺主魄,通于大肠故名之。)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而实而不能满。(以其不藏精气,而受水谷故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以未下也。)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水谷下也。)故曰实而不能满,满而不实也。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口则寸口也。亦为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有四海,水谷之海则其一也。受水谷营养四旁,以其当运化之源,故为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气口之所候,脉动者,是手太阴脉气所行,故言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此明气口之脉独为五胜主,气口者,右手之寸口脉,即手太阴肺经,太源穴也。《灵枢》名曰∶脉口,皆以肝气必会于此也。名之曰寸口,以此部即太源穴去鱼际仅一寸也。其左手寸部则《内经》诸篇皆谓之人迎耳。脉之动静,气之盛衰,人之死生,虽见于气口,而实本之脾胃也。胃者,足阳明也,脾者,足太阴也。足阳明为六腑之先,足太阴为五脏之本,胃主纳受,凡水谷以是为市,为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于胃而得脾以为之运化致五脏之气,无不籍之以资养,则是脾者,是太阴也。肺者,手太阴,其气本不相为流通,谷入于胃,气传于肺,而肺气行于气口,故变见于气口也。《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致于手太阴也。言胃而脾可知矣,五味入口,入于腑,五气入鼻,入于五脏,惟心肺居于膈上,受此五气,故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矣,然则脾有病者,安能辨其五味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五脏别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2. 五脏别论《素问悬解》
  3. 五脏别论篇《疡医大全》
  4. 五脏标本《冯氏锦囊秘录》
  5. 五脏病《中医词典》
  6. 五脏变《针灸甲乙经》
  7. 五脏病《证治准绳·幼科》
  8. 五脏痹《中医词典》
  9. 五脏病《小儿药证直诀》
  10. 五脏痹《中医名词词典》
  11. 五脏病刺《针灸素难要旨》
  12. 五脏本脉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3. 五脏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14. 五脏背《类经》
  15. 五脏病脉《诊家正眼》
  16. 五脏保健法《中医养生学》
  17. 五脏病气法时《类经》
  18. 五脏《医学见能》
  19. 五脏病四时所不宜《幼幼新书》
  20. 五脏《丹溪手镜》
  21. 五脏病相生刑克《幼幼新书》
  22. 五脏《中医基础理论》
  23. 五脏病证第七问(无方)《婴童百问》
  24. 五脏《医学纲目》
  25. 五脏病证形色总见面部《古今医统大全》
  26. 五脏《中医词典》
  27. 五脏病证虚实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28. 五脏《气功外气疗法》
  29. 五脏病证总例篇《形色外诊简摩》
  30. 五脏《止园医话》
  31. 五脏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冯氏锦囊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