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五脏病刺

《针灸素难要旨》书籍目录

肝病者两胁下满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取血者,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中血者。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阳阳明少阴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冷,阴股膝脾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俱当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跷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与上,四肢争张,气满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 心,厥气留薄,发为自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观其应而知五脏之害。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盲之原出于脖 ,脖 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针灸素难要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针灸素难要旨》书籍目录
  1. 五脏病刺《针灸素难要旨》
  2. 五脏病《小儿药证直诀》
  3. 五脏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4. 五脏病《证治准绳·幼科》
  5. 五脏病脉《诊家正眼》
  6. 五脏病《中医词典》
  7. 五脏病气法时《类经》
  8. 五脏别论篇《疡医大全》
  9. 五脏病四时所不宜《幼幼新书》
  10. 五脏别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11. 五脏病相生刑克《幼幼新书》
  12. 五脏别论《素问悬解》
  13. 五脏病证第七问(无方)《婴童百问》
  14. 五脏标本《冯氏锦囊秘录》
  15. 五脏病证形色总见面部《古今医统大全》
  16. 五脏变《针灸甲乙经》
  17. 五脏病证虚实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8. 五脏痹《中医词典》
  19. 五脏病证总例篇《形色外诊简摩》
  20. 五脏痹《中医名词词典》
  21. 五脏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22. 五脏本脉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3. 五脏补泻法《医学启源》
  24. 五脏背《类经》
  25. 五脏补泻凉散《医学集成》
  26. 五脏保健法《中医养生学》
  27. 五脏补泻之法论《幼科折衷》
  28. 五脏《医学见能》
  29. 五脏补泻主治例《寿世保元》
  30. 五脏《丹溪手镜》
  31. 五脏补泻主治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