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药学科
(一)医院药学科在医院中的地位 1989年卫生部在《医院药剂管理办法》中指出:医院药学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同时医院药也是整个药学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约有80%的药品是通过医院药学部门用于医疗的。因此医院药学队伍的素质、专业水平、道德风貌,对人民的负责精神和医院药学部门的工作质量,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治乃至全社会的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医院药学部门在院长领导下,不仅全面负责本院药品的采购、保管和供应工作,而且有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的管理职能。对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因此医院药学科在医院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其作用越来越受到有远见卓识的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二)医院药学科(部)的性质医院药学科(部)属医疗技术科室,具有技术性、信息指导性、供应管理性和监督检查性及工作的双重性。
1.技术性药学部(科)的调剂、制剂、药检、临床药学等都是专业技术性能很强的业务工作,随着这技术和医药学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它的专业技术性也将更为突出。
2.信息指导性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趋势。信息是医院药学整个工作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医院药学技术人员充分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先进的检测手段、治疗药物监测和所掌握的有关药学的各种情报消息等,向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药物情报及咨询服务,参与临床工作,提出合理选药和用药建议,以提高医院的用药水平。
3.经济管理性药学部(科)的采购和药库的管理、供应、统计等工作都是经济管理的形式之一。药学部(科)药品的收发,占医院全部经费的50%~70%,如何合理使用这巨额经费,对医院、对医院药学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4.监督检查性在院长领导下,医院药学部(科)既是药品管理法和有关药政法规的执行者,又是对医院各科室贯彻执行药政法规的监督检查者,又具有职能科室的管理职能。
5.工作的双重性药学部(科)工作中既有大量的行政职能科室性质的工作,又有很多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既要管人,又要管技术。
(三)医院药学科(部)的任务详见本章第三部分
(四)药学科(部)的类型
1.单纯供应型我国现有许多基层医院药房,它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药品的采购供应等,这些工作多属于事物性常规管理。实际上由一些未经药学专业技术训练的人负责掌管,所以,这类药房称为事务管理型或单纯供应型。
2.技术型我国许多地(市)和某些县级医院的药学科(部或处),按国家对医院分级管理的规定,人员编制相对增多,技术力量也较强,具有一定教学科研条件,设有临床药学室,配备一定设备和专(兼)职药学人员,经常进行处方分析,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有条件的做药物浓度测定,参与治疗药物监护工作。药学科的其它工作,如制剂、药检和药库的微机管理等,都带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所以,这类药剂科称为技术管理型,简称技术型。
3.科研教学型多数省级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及其他三级医院的药剂科(部或处),规模较大,仪器设备较为齐全,师资、技术力量雄厚,有专(兼)职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显著。这些单位虽然仍需占用相当人力做药品制剂的日常供应和带有事务性的常规管理,但从整体来看药剂科(部或处)的工作明显突出了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主体的优势,基本上融科学、教学、生产、药事管理和技术服务于一体。这类药学科(部或处)是我国最高的形式,称为科研教学、技术服务型、简称科技服务型。
(五)医院药学科的现代化建设
1.医院药学科的体制和管理现代化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也为了与医学各科相平衡,医院药学宜统称为药学部或药学科。除应设调剂、制剂室、药检室外,还应设临床药学、药学研究、信息资料等各室齐备。
要实现医院药学的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实现从传统管理(即经验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管理,广泛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方法,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要实行严格的科学煌目标管理,有一套科学的业务和行政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奖惩考核制度,逐渐使业务工作标准化。
2.药学部(科)应有相应的建筑面积要相对集中,整体布局要合理。门诊调剂室要接近门诊临床各科,住院调剂室宜设于临床各科病房的中间部位,制剂室周围环境要远离各种污染病,人物流向合理。
3.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配套特别是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仪器设备,更应重视。根据工作需要,要有一定数量、质量、配套的仪器设备,通过多种渠道逐步实现和提高自动水平。
4.药学部(科)对医院药品和制剂逐步做到全方面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全部药品安全有效。对医院制剂要实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保证制剂质量;对市场购入的商品进行抽验;对库房存放的药品也应质量抽查。
5.药学部(科)有相应的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医院药学是一专门学科,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工作必须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面向临床,为病人服务。这些工作的开展,也是提高医院药学中的调剂、制剂和药品供应等工作质量和药品质量,以及充实和丰富医院药学新内容的重要一环。
6.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和技术操作规范,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7.电子计算机在医院药学领域的应用,是医院药学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电子计算机不但可在药库管理、合理用药、药物信息咨询、调剂工作、统计报表等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应在临床药就、药品质量控制、药物研究、解毒急救等工作中扩大其应用,这对医院药学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建设医院药的信息系统,信息化是现代化社会的大趋势,也是药学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信息是医院药学整个工作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医院药学事业、提高药学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关键在于掌握信息是否全面、是否灵通,对掌握的信息是否能及进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分析、检索等可用手工进行,便更宜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各医院药学部(科)之间应建立信息交流,共同提高。
9.提高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素质,这是药学部(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人员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提高。
(1)业务素质建设应包括:
1)熟练掌握“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2)钻研业务,根据科学技术和药学的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及时掌握国内外科研新成果、新技术,有较宽的知识面;新毕业的药师要根据医院药学的特点补充部分基础课和实际工作能力,要学习如何接待病人和对工作的责任,对事业的责任感;重视实践,有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2)政治素质建设应包括热爱医院药学事业,思想活跃,勇于改革和创新,遵守纪律,对业务工作认真负责,有一定管理能力,能正确处理在实践工作中碰到问题;事业心,进取心强;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注意语言和衣着的文明礼貌,主动热情为病人服务。
10.人才现代化是药学科现代化建设的保证,医院药学设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都需要掌握有现代化科技知识和较高素质的人才去开发使用。所以要爱护人才,要多种形式、多层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要有计划地进行,首先要对热爱医院药学事业、政治与业务优秀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使之成为各项业务工作的骨干;要重视发挥老专家、老技术人员在药学部(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六)优良药房工作原则(G.P.P)简介 第53届国际药学联合会()推荐各国政府与药学团体(特别是社会药房与医院药房)实行G.P.P(Gook Pharmacy Practice);保障用药安全,提高药学水平,提供优质服务。东京会议上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希望各国、各地区结合本身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F.I.P.准备将G.P.P.提交世界卫生组织大会(General Assembly of W.H.O.)全通过,向全世界推广。
1.G.P.P.是1991年8月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上由F.I.P.组织了10个国家26位药师开会研讨社会药房与医院药房如何管好药品并保证安全用药问题,这次讨论后拟出了《G.P.P斯德哥尔摩通讯》送F.I.P常设局会议。1993年9月东京会议上讨论后以《东京宣言》名义宣布G.P.P.要点:
(1)G.P.P.要求药师在任何情况下必须首先考虑患者的福利。
(2)G.P.P.要求药房业务的核心是供应医药品、对病患提供适当的咨询及建议并了解用后效果。
(3)G.P.P.要求药师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进合理用药并提高专用药物经济价值盗用效用。
(4)G.P.P.要求药房的各个组成与成果分工明确并切实交流合作。
2.为满足上述准则要求,必须做到:
(1)统一思想分工协作,并认真对待经济因素;
(2)药师在医药使用上应有作出决定的职能;
(3)明确与其他保健工作特别是与内科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是担负共同职责的,在有关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充分信赖合作;
(4)药师之间应团结合作提高业务水平而不是彼此竞争;
(5)在业务实践中,药房负责人应对质量保证、评价与定义承担责任;
(6)药师应了解并明白每一病患者使用的主药与药物资料。若病人只在一家药房取用药物而病人用药情况得以了解时,取得这些资料并不太难;
(7)药师对治疗及医药品的应用上既需掌握个论也需综合认识,客观了解并掌握新的资料;
(8)药师的职业生活应勇于认真负责;
(9)为适应药学实践现在与将来的进展,专门的继续教育进展是需要的;
(10)每个国家应按不同标准制定G.P.P.的实施细则。

- 药学科《医院药学》
- 药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药学科的管理模式《医院药学》
- 药学监督的作用与意义《医院药学》
- 药学科的科研基础必备条件《医院药学》
- 药学监督的组织网络与职责《医院药学》
- 药学科质量管理《医院药学》
- 药学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医院药学》
- 药学人员的考核《医院药学》
- 药学技术简史《医院药学》
- 药学人员的来源《医院药学》
- 药学管理人员的职责《医院药学》
- 药学人员的使用《医院药学》
- 药学发展简史《医院药学》
- 药学人员的选拔和聘任《医院药学》
- 药性总义《本草从新》
- 药学人员的职称分类《医院药学》
- 药性总义《本草备要》
- 药学人员配备管理的含义《医院药学》
- 药性专长论《医学源流论》
- 药学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医院药学》
- 药性指掌九十首《医经国小》
- 药学信息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医院药学》
- 药性有畏恶《冯氏锦囊秘录》
- 药学信息科工作制度《医院药学》
- 药性阴阳论《药鉴》
- 药学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药性要旨《医学启源》
- 药学研究与药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药性要旨《医旨绪余》
- 药验论《研经言》
《医院药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二篇 医院药事管理
- 第三章 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 第四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 一、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
- 二、医院工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四、西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五、中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六、药品科(药库)职责与人员设置
- 七、制剂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八、药品质量检验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九、临床药学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临床药学研究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一、临床药理研究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二、药学信息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三、微机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四、中药煎药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第五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建筑要求与内部设施
- 第六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管理
- 第七章 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职责
- 第八章 医院药学管理制度
- 一、西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二、病房药房工作制度
- 三、病房小药柜管理制度
- 七、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九、药品检验室工作制度
- 十、临床药学室工作制度
- 十一、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
- 十二、仪器室工作制度
- 十三、设备养护制度
- 十四、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 十五、药学信息科工作制度
- 十六、动物饲养室工作制度
- 十七、中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十八、中药制剂室工作制度
- 十九、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
- 二十、中药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一、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二、中药库工作制度
- 二十三、中药加工炮制室工作制度
- 二十四、药剂人员考绩、考核制度
- 二十五、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 二十六、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度
- 第九章 医院药学体系、质量标准与医院评审
- 第十章 医院药学仪器设备管理
- 第十一章 调剂业务管理
- 第十二章 医院制剂业务管理
- 第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的信息管理
- 一、开展医院药学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 二、药学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
- 三、医院药品集
- 四、药物信息室必备图书标准
- 五、药物信息的来源
- 六、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检索
- 七、信息资料的检索查阅方法
- 八、药物信息在医院中的应用
- 九、药品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信息的收集
- 十、药物信息中心和区域协作
- 十一、药物信息业务的组织人员和设备
- 第十四章 药学科质量管理
- 第十五章 医院药学监督
- 第十六章 医院药品管理
- 第十七章 药学科的管理模式
- 第十八章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应用
- 第十九章 中心摆药的作用与实施办法
- 第二十章 新药引进程序管理
- 第二十一章 药库管理
- 第二十二章 有效期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三章 放射性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四章 生物制品的管理
- 第二十五章 中药房的质量管理
- 第二十六章 药学科的经济效益管理
- 第二十七章 药品的淘汰
- 第二十八章 临床药学概述
- 第二十九章 临床药理学概述
- 第三十章 药物动力学
- 第三十一章 生物药剂学
- 第三十二章 药效学研究
- 第三十三章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第三十四章 中药的临床药学
- 第三十五章 药疗中病人不依从因素与对策
- 第三十六章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 第三十七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一、概述
- 二、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青霉素类
- (二)头孢菌素类
- (三)氨基甙类抗生素
-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
-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
-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七)洁霉素(林可霉素,Jiemycin,Lincomycin)
- (八)多粘菌素B(PolymyxinB,AerosporinPolyfax)
- (九)抗真菌抗生素
- 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四、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五、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六、抗寄生虫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七、作用于中枢神经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八、麻醉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九、骨骼肌松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主要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二、降血脂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三、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四、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五、利尿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氢氯噻嗪(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Hydrochlorthizide)
- (二)、呋喃苯胺酸(Furosemide速尿)
- (三)安体舒通(Spironolactone)
- (四)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 十六、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七、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
- 十八、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九、维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一、免疫增强剂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二、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第三十八章 药源性疾病
- 第三十九章 药物中毒与解救
- 一、概述
- 二、作用于中枢神以的药物中毒
- (一)巴比妥类中毒
- (二)苯妥英钠(大仑丁)
- (三)水合氯醛
- (四)副醛
- (五)氯丙嗪(冬眠灵)乙酰普马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
- (六)利眼宁中毒
- (七)安定中毒
- (八)眠尔通(安宁)中毒
- (九)安眠酮(海米那)中毒
- (十)溴化物中毒
- (十一)锂盐中毒
- (十二)安坦中毒
- (十三)左旋多巴(左多巴)中毒
- (十四)筒箭毒碱、氯化筒箭毒碱、氯化琥珀胆碱中毒
- 三、麻醉药与镇痛药中毒
- 四、水杨酸盐类药物中毒
- 五、阿片类药物中毒
- 七、拟胆碱药中毒
- 八、阿托品类药物中毒
- 九、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
- 十、肾上腺素中毒
- 十一、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中毒
- 十二、抗组胺类药物中毒
- 十三、抗阿米巴病药物中毒
- 十四、抗血吸虫病、黑热病及丝虫病药物中毒
- 十五、抗疟疾药物中毒
- 十六、驱虫药中毒
- 十七、抗结核及抗麻风药物中毒
- 第四十章 临床药理学进展与二十一世纪药物治疗学展望
- 第四篇 医学制剂学
- 第四十一章 医院制剂学概述
- 第四十二章 医院制剂基本操作技术
- 第四十三章 药物制剂通则
- 一、片剂
- 二、注射剂
- 三、酊剂
- 四.栓剂
- 五、胶囊剂
- 六、软膏剂
- 七、眼膏剂
- 八、滴眼剂
- 九、滴丸剂
- 十、糖浆剂
- 十一、气雾剂
- 十二、膜剂
- 十三、丸剂
- 十四、散剂
- 十五、冲剂
- 十六、锭剂
- 十七、煎膏剂
- 十八、胶剂
- 十九、合剂
- 二十、酒剂
- 二十一、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 二十二、膏药
- 二十三、橡胶膏剂
- 第四十四章 药物制剂的称定性
- 第四十五章 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
- 第四十六章 灭菌法
- 第四十七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第四十八章 医院药品检验
- 第五篇 医院药学的科研与教学
- 第四十九章 医院药学科研
- 一、概述
- 二、药学科的科研基础必备条件
- 三、医院药学的科研应掌握的原则
- 四、医院药学科研工作的类型与范围
- 五、医院药学科研选题的原则与内容
- 六、开题前的调研和论证
- 七、科研课题的设计要求
- 八、科研课题的实施与管理
- 九、科研成果的评价与总结
- 第五十章 新药物的开发
- 第五十一章 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
- 第五十二章 新药的审批、生产和技术转让
- 第五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 第五十四章 医院药学教学
- 第五十五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 第五十六章 药物经济学与社会药学的研究
- 第六篇 附录
- 一、容易混淆的中外文药名表
- (一)容易混淆的中文药名
- (二)外形或发音相近的外文药名
- 二、化学元素中文外中称对照表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算单位表
- 四、处方常用拉丁词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 五、麻醉药品、毒药、精神药品(部分)的法定剂量表(缺)
- 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药物选择参考表
- 七、医用微量元素参考数据表
- 八、常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参考表
- 九、常见各种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三)常见食物、植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四)常见的药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五)中草药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六)强酸、强碱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七)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毒物中毒状解救措施表
- (八)、常见动物咬剌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九)、常见农药及灭鼠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其他毒物中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
- 十二、医院药剂管理办法
- 十四、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 十六、新药审批办法
- 十七、关于新药审批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
- 十八、《新药审批办法》中有关中药问题的补充规定说明
- 十九、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
- 二十、药品卫生标准
- 二十一、药品卫生标准补充规定和说明
- 二十二、药品卫生检验方法通则
- 二十三、药品的溶血试验、局部剌激及过敏试验
- 二十四、注射剂澄明度检查法
- 二十五、生物利用度测定法
- 二十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