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药品的安全与有效性监督
药品监督管理的核心是药品质量,是为了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那么,安全与有效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一)药品安全标准关于药品的安全,至今还没有一个法定的绝对的标准,也很难确定一个标准。同样,有效的标准也十分模糊。现今流行着几种看法。
1.按LD50(半数致死量)大小。如按最敏感动物的LD50的1/6~1/12之间的剂量作为安全剂量。
2.按LD50/ED50(半数最小有效量)=治疗指数(治疗比率)作为安全指标。
3.按LD50(基本无害量)/ED95(基本有效量)=治疗指数。
4.按狗的最小有效量(/ED95)作为人用参考剂量(按公斤计算)
事实上,有些药物的治疗指数非常狭窄,如强心甙类药,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距离很小,容易中毒,但至今仍是较好的强心阿。任何药物都有二重性,使用适当,能治疗疾患、反之则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安全是相对的。它应以治疗效果,类似作用的药物有多少,对患者短期和对后代的毒副作用性质及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定,例如,大部分抗癌药可导致癌症。环磷酰胺既可治癌,又可致癌,是毒理学试验中的起动剂,用以诱发癌症。它安全性差,但没有更药物代替它,因此仍允许它在市场流通。反应停虽曾导致千万新生儿畸型,但它却是抗麻疯病的首选药,仍允许在医药市场流通。
(二)药品疗效判定标准评价一个药物是否有效并不难难的是有效率空间多大选择不同,诊断的依据不一,药物疗效评价标准不一而差别极大。比如,国内对肿瘤客观疗效通用指标是:
(1)完全缓解:可见的肿瘤完全消失超过一个月。
(2)部分缓解:病灶最大直径及其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达50%,其它病灶无增大,持续超过一个月。
(3)无缓解:病灶两径乘积缩小不足50%,增大不超过25%,持续超过一个月。
(4)进展:病灶两径乘积增加25%以上。
国内的实体癌临床疗效标准为:
(1)显效:病灶缩小1/2以上,病灶明显改善,疗效持续一个月以上,治疗后生存其超过半年。
(2)有效:病灶缩小不到1/2,疗效持续一个月以上。病灶基本稳定,瘗改善,疗效持续二个月以上,治疗生存其超过半年
(3)无效:病灶及病状均无改善或继续恶化。
在显效项目中,国内认为“治疗后生存其超过半年”的依据显然不足。以1972年××市统计1261例肺癌患者生存率为例。
随访时间为3个月,4~6个月,7~9个月存活数分别为1001人,794人,624人。生存率分别为79.4%,59.4%,49.3%。从统计结果看,肺癌患者在7~9个月时自然存活率仍为49.4%,那么,国内把用药后生存期超过半年订为显效指标就很不合适。
在国内,较为严肃的临床疗效验证实验,多采用全国同学科协作会议的治疗标准。但由于很多病无法用客观指标衡量,如感冒症状的改善,头晕减轻,梦魇减少等,使疗效的判定发生困难。
要证明某个药物疗效好,应该是指该药物比现有的、公认的同一疗效的药物效果好,疗效标准也是指这个药物在作用于人体相同部位时,它的作用更好。如抗高血压药物,可分别作用于血管壁、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β-受体、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等不同部位,要比较它们的作用如何,就不能笼统地说降低血压如何。
美国对药物的临床评价指导原则美国科学院棗国家理事会(NAS棗NRC)认为,药品评价应分为六个等级。
(1)有效(effective)。厂方所提出的依据与仿单中所列的适应证符合。
(2)有效,但是(effective,but……)。本药有效,但又出现更好的、更安全、更方便的药物,所以,没有用它的必要。
(3)大致有效(probablyeffectivc)。从资料看有效,但证据尚嫌不足。
(4)可能有效(possiblyeffective)。证据少但又不能说增加资料后不能证明无效,因此,要立即做必要的补充试验。
(5)无效(ineffectivc)
(6)固定处方无效(ineffectivcinfixcd-combination)。本处方虽然含有效药物,但是没有证据说明所用的各种药物都有治疗作用,没有证明其中含有治疗用的充分剂量,没有证据说明配伍用的药物不会增加不适当的作用。
事实上,药品的安全与有效之间是个辩证关系,强调任何一面都不行。安全与有效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药事管理人员在审批新药、评价上市药品、淘汰药品时,需要恰当地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 药品的安全与有效性监督《医院药学》
-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督《医院药学》
- 药品的溶血试验、局部剌激及过敏试验《医院药学》
- 药品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信息的收集《医院药学》
- 药品的淘汰《医院药学》
- 药品补充申请注册事项及申报资料要求《中药法规》
- 药品的一般保管方法《医院药学》
- 药品标准物质《中药法规》
- 药品的一般鉴别试验《医院药学》
- 药品保管原则《医院药学》
- 药品分装《医院药学》
- 药品包装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
- 药品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药品包装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药品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
- 药品《预防医学》
- 药品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医院药学》
- 药品《冷庐医话》
- 药品价格和广告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药品《圣济总录》
- 药品价格和广告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
- 药捻灸《中医词典》
- 药品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药拈子熏《中医词典》
- 药品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
- 药名外文索引《药理学》
- 药品检验步骤《医院药学》
- 药名《千金翼方》
- 药品检验室工作制度《医院药学》
- 药略《医述》
- 药品经营企业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医院药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二篇 医院药事管理
- 第三章 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 第四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 一、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
- 二、医院工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四、西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五、中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六、药品科(药库)职责与人员设置
- 七、制剂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八、药品质量检验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九、临床药学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临床药学研究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一、临床药理研究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二、药学信息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三、微机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四、中药煎药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第五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建筑要求与内部设施
- 第六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管理
- 第七章 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职责
- 第八章 医院药学管理制度
- 一、西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二、病房药房工作制度
- 三、病房小药柜管理制度
- 七、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九、药品检验室工作制度
- 十、临床药学室工作制度
- 十一、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
- 十二、仪器室工作制度
- 十三、设备养护制度
- 十四、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 十五、药学信息科工作制度
- 十六、动物饲养室工作制度
- 十七、中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十八、中药制剂室工作制度
- 十九、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
- 二十、中药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一、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二、中药库工作制度
- 二十三、中药加工炮制室工作制度
- 二十四、药剂人员考绩、考核制度
- 二十五、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 二十六、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度
- 第九章 医院药学体系、质量标准与医院评审
- 第十章 医院药学仪器设备管理
- 第十一章 调剂业务管理
- 第十二章 医院制剂业务管理
- 第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的信息管理
- 一、开展医院药学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 二、药学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
- 三、医院药品集
- 四、药物信息室必备图书标准
- 五、药物信息的来源
- 六、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检索
- 七、信息资料的检索查阅方法
- 八、药物信息在医院中的应用
- 九、药品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信息的收集
- 十、药物信息中心和区域协作
- 十一、药物信息业务的组织人员和设备
- 第十四章 药学科质量管理
- 第十五章 医院药学监督
- 第十六章 医院药品管理
- 第十七章 药学科的管理模式
- 第十八章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应用
- 第十九章 中心摆药的作用与实施办法
- 第二十章 新药引进程序管理
- 第二十一章 药库管理
- 第二十二章 有效期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三章 放射性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四章 生物制品的管理
- 第二十五章 中药房的质量管理
- 第二十六章 药学科的经济效益管理
- 第二十七章 药品的淘汰
- 第二十八章 临床药学概述
- 第二十九章 临床药理学概述
- 第三十章 药物动力学
- 第三十一章 生物药剂学
- 第三十二章 药效学研究
- 第三十三章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第三十四章 中药的临床药学
- 第三十五章 药疗中病人不依从因素与对策
- 第三十六章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 第三十七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一、概述
- 二、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青霉素类
- (二)头孢菌素类
- (三)氨基甙类抗生素
-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
-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
-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七)洁霉素(林可霉素,Jiemycin,Lincomycin)
- (八)多粘菌素B(PolymyxinB,AerosporinPolyfax)
- (九)抗真菌抗生素
- 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四、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五、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六、抗寄生虫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七、作用于中枢神经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八、麻醉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九、骨骼肌松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主要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二、降血脂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三、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四、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五、利尿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氢氯噻嗪(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Hydrochlorthizide)
- (二)、呋喃苯胺酸(Furosemide速尿)
- (三)安体舒通(Spironolactone)
- (四)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 十六、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七、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
- 十八、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九、维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一、免疫增强剂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二、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第三十八章 药源性疾病
- 第三十九章 药物中毒与解救
- 一、概述
- 二、作用于中枢神以的药物中毒
- (一)巴比妥类中毒
- (二)苯妥英钠(大仑丁)
- (三)水合氯醛
- (四)副醛
- (五)氯丙嗪(冬眠灵)乙酰普马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
- (六)利眼宁中毒
- (七)安定中毒
- (八)眠尔通(安宁)中毒
- (九)安眠酮(海米那)中毒
- (十)溴化物中毒
- (十一)锂盐中毒
- (十二)安坦中毒
- (十三)左旋多巴(左多巴)中毒
- (十四)筒箭毒碱、氯化筒箭毒碱、氯化琥珀胆碱中毒
- 三、麻醉药与镇痛药中毒
- 四、水杨酸盐类药物中毒
- 五、阿片类药物中毒
- 七、拟胆碱药中毒
- 八、阿托品类药物中毒
- 九、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
- 十、肾上腺素中毒
- 十一、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中毒
- 十二、抗组胺类药物中毒
- 十三、抗阿米巴病药物中毒
- 十四、抗血吸虫病、黑热病及丝虫病药物中毒
- 十五、抗疟疾药物中毒
- 十六、驱虫药中毒
- 十七、抗结核及抗麻风药物中毒
- 第四十章 临床药理学进展与二十一世纪药物治疗学展望
- 第四篇 医学制剂学
- 第四十一章 医院制剂学概述
- 第四十二章 医院制剂基本操作技术
- 第四十三章 药物制剂通则
- 一、片剂
- 二、注射剂
- 三、酊剂
- 四.栓剂
- 五、胶囊剂
- 六、软膏剂
- 七、眼膏剂
- 八、滴眼剂
- 九、滴丸剂
- 十、糖浆剂
- 十一、气雾剂
- 十二、膜剂
- 十三、丸剂
- 十四、散剂
- 十五、冲剂
- 十六、锭剂
- 十七、煎膏剂
- 十八、胶剂
- 十九、合剂
- 二十、酒剂
- 二十一、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 二十二、膏药
- 二十三、橡胶膏剂
- 第四十四章 药物制剂的称定性
- 第四十五章 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
- 第四十六章 灭菌法
- 第四十七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第四十八章 医院药品检验
- 第五篇 医院药学的科研与教学
- 第四十九章 医院药学科研
- 一、概述
- 二、药学科的科研基础必备条件
- 三、医院药学的科研应掌握的原则
- 四、医院药学科研工作的类型与范围
- 五、医院药学科研选题的原则与内容
- 六、开题前的调研和论证
- 七、科研课题的设计要求
- 八、科研课题的实施与管理
- 九、科研成果的评价与总结
- 第五十章 新药物的开发
- 第五十一章 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
- 第五十二章 新药的审批、生产和技术转让
- 第五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 第五十四章 医院药学教学
- 第五十五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 第五十六章 药物经济学与社会药学的研究
- 第六篇 附录
- 一、容易混淆的中外文药名表
- (一)容易混淆的中文药名
- (二)外形或发音相近的外文药名
- 二、化学元素中文外中称对照表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算单位表
- 四、处方常用拉丁词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 五、麻醉药品、毒药、精神药品(部分)的法定剂量表(缺)
- 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药物选择参考表
- 七、医用微量元素参考数据表
- 八、常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参考表
- 九、常见各种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三)常见食物、植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四)常见的药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五)中草药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六)强酸、强碱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七)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毒物中毒状解救措施表
- (八)、常见动物咬剌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九)、常见农药及灭鼠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其他毒物中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
- 十二、医院药剂管理办法
- 十四、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 十六、新药审批办法
- 十七、关于新药审批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
- 十八、《新药审批办法》中有关中药问题的补充规定说明
- 十九、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
- 二十、药品卫生标准
- 二十一、药品卫生标准补充规定和说明
- 二十二、药品卫生检验方法通则
- 二十三、药品的溶血试验、局部剌激及过敏试验
- 二十四、注射剂澄明度检查法
- 二十五、生物利用度测定法
- 二十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