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无菌检查法
(一)概念
无菌检查法系指检查药品与微敷料是否无一种方法。
无菌检查法的全部过程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生物制品应按卫生部《生物制品造及检定规程》中有关无菌的检查的规定办理。
(二)培养及基及其制方法
1.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
酷冻(胰酶水解) | 15g氯化钠 | 2.5g |
葡萄糖 | 5g新鲜配制的0.1%天青溶液 | 1.0ml |
L胱氨酸 | 0.5g(或新鲜配制的0.2% 亚甲蓝溶液0.5ml) | |
硫乙醇酸钠 | 0.5g琼脂 | 0.5-0.7g |
(或硫乙醇酸0.3ml) | 水 | 1000ml |
酵母浸出粉 | 5g |
除葡萄糖和刃天青溶液外,取上述成分加入水内,微温溶解后,调节 pH为北碱性,煮沸,滤清,按量加入葡萄糖和天刃溶液摇匀,调节ph 值使灭菌后为7.1±0.2分装,1150灭菌30分钟。
2.霉菌培养基
胨 | 5g硫酸镁(MgSO4.7H2O | 0.5g |
葡萄糖 | 10g水 | 1000ml |
磷酸二氢钾(KH2PO4) | 1g |
除葡萄糖外,取上述成份加入水内,微温溶解后,调节pH 约6.0,煮沸,加葡萄糖溶解后,摇匀,滤清,调节值使灭菌后为5.8±0.2,分装,1150灭菌30分钟。
3.选择性培养基(1)对氨基苯甲酸培养基(用于磺类药物的无菌检查):照上述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及霉菌培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各加对氨基苯甲酸0.125g,溶解后摇匀,分装,1150灭菌30分钟。(2)吐温培养基(用于油剂药品的无菌检查);照上述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及霉菌培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各加10ml吐温80,摇匀后,分装,1150灭菌30分钟。
4.普能肉汤培养基
胨 10g 氯化钠 5g 肉浸液100ml
取胨与氯化加入肉浸液内,微温溶解后,调节pH为弱碱性,煮滤清,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分装,1150灭菌30分钟。
5.普能肉汤琼脂培养基(供细菌用平及斜面),照上述普通肉汤培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加入15-20g琼脂,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分装,1150灭菌30分钟。
6.0.5%葡萄糖肉汤培养基
胨 10g 葡萄糖 5g
氯化钠 5g 肉浸液 100ml
取胨与殷化钠加入肉浸液溶解后,调节pH为弱碱性,煮沸,加葡萄糖溶解后摇匀,滤清,调节pH值使灭菌后为7.2±0.2分装,1150灭菌30分钟。
上述培养基分别加按15ml与40ml分装与试管中,装量约为试管高度的的2/5,在1150灭菌30分钟。细菌培养基经30-35℃培养48小时。霉菌培养基经20-257.2±0.2分装,1150灭菌30分钟。
培养72小时后,应无菌生成。
培养基质量应能通过以下检查。
(1)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经按种按每1ml含100个以下的藤黄八叠球菌[CMCC(B)28001]菌液1ml,置30-35℃培养24小时后应生长良好。
(2)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经接种每1ml含50个以下的生孢梭[CMCC(B)64941]菌液1ml,置30-35℃培养24小时后应生长良好。
(3)霉菌培养基经接种每1ml含50个以下的白色念珠菌菌液1m,置20-25℃培养24小时后应生长良好。
[附注]肉浸液制备法:取新鲜牛肉,除去肌腱及脂肪,切细,绞碎后,每1000g加水3000ml,充分拌匀在2-10℃浸泡20-24小时,煮沸1小时,滤过,压肉渣,补足液量分装,121℃灭菌30分钟,置冷暗处备用。也可用牛肉浸膏3g,加水1000ml,配成溶液代替。
(三)对照用菌液
金黄色葡萄糖菌菌液:取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的普通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需气菌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6-18小时后,用灭菌的生水稀释成1:106。
(四)检查法
1.供试品如为注射液,供角膜创伤物术用的滴眼剂或灭菌溶液,任取供试品2支(瓶)以上,用适当消毒液清洁供试品容器的外表面后,以无菌操作吸取接种量的供试品溶液,分别接种于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5管,其中1管接种对照用菌液1ml,供作阳性对照;另接种于霉菌培养基2管,供试品溶液的每管接种量与培养基的分装量,应根据供试品的装量,按下列规定取用:
供试品装量 | 每管接种量 | 培养基分装量 |
2ml或2ml以下 | 0.5ml | 15ml |
2ml以上至2ml | 1.0ml | 15ml |
20ml以上 | 5.0ml | 40ml |
接种后轻轻摇动,使匀。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在30-35℃培养5日,霉菌培养基在20-25℃培养7日,抗生素类药品均培养7日,放射性药品培养5-7日。培养期间应逐日检查是否有菌生长(阳性对照在24小时内应有细菌生长);如在加入供试品溶液后,增培养基出现浑浊或沉淀,经培养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时,可取该培养液转种入另1支相同的培养基中或斜面培养基上,培养48-72小时后,观察是否现浑浊或在斜面上有无菌落生长。并在转种的同时,取培养液少量,涂片制成染色标本,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菌生长。
2.供试品如为注射用灭菌粉末或无冻干品,照该药品项下的规定或按该药品剂量项下的溶剂用量加入灭菌用水或灭菌生理盐水,使内容物解成均匀的供试品溶液,取接种量的供试品溶液,接种于上述培养基中。
3.供试品如为供直接分装成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原料药,按各药品项下的规定制成溶液,依法接种于培养基中。
4.供试品如外科敷料,取供试品2个包装,以无菌操作拆开包装,于不同部位前取约1cm×3cm的样品,分别接种于40ml培养基中。
5.供试品如有抑菌作用或含有抑菌物质时,可选用适宜的培养基,或种入较大量的培?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5ml的培养基中。
(五)结果判断
当阳性对照和显浑浊确有细菌生长时可根据观察所得的结果判定:如需气菌、厌气菌及霉菌培养均为澄清或虽显浑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均应判为供试品合格;如需气菌、厌气及霉菌及霉菌培养管中任何1管显浑浊并确证为有菌生长,应重新取样,分别依法复试2次,除阳性对照管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否则应判为供试品不合格。

- 无菌检查法《医院药学》
- 无菌检查法《医院药学》
- 无菌术《外科学总论》
- 无菌技术《基础护理学》
- 无漏子《海药本草》
- 无菌动物技术《实验动物科学》
- 无漏子《证类本草》
- 无菌动物的特征《实验动物科学》
- 无脉侯《古今医统大全》
- 无菌动物的饲料和饲育装置《实验动物科学》
- 无脉候《轩岐救正论》
- 无菌动物的检查《实验动物科学》
- 无脉症《临证实验录》
- 无菌动物的基本概念《实验动物科学》
- 无寐《景岳全书》
- 无菌动物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
- 无梦遗精《回生集》
- 无菌操作法《医院药学》
- 无名(手)《手穴手纹诊治》
- 无价散《冯氏锦囊秘录》
- 无名疮《中医词典》
- 无极而太极《性命要旨》
- 无名疮《外科证治全书》
- 无机元素存在形式及测定方法分类《临床生物化学》
- 无名疮候《诸病源候论》
- 无机盐的吸收《生理学》
- 无名丹《是斋百一选方》
- 无机盐《食物疗法》
- 无名恶疮秘方《华佗神方》
- 无机性粉尘《预防医学》
- 无名精《本草纲目》
《医院药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二篇 医院药事管理
- 第三章 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 第四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 一、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
- 二、医院工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四、西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五、中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六、药品科(药库)职责与人员设置
- 七、制剂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八、药品质量检验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九、临床药学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临床药学研究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一、临床药理研究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二、药学信息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三、微机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四、中药煎药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第五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建筑要求与内部设施
- 第六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管理
- 第七章 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职责
- 第八章 医院药学管理制度
- 一、西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二、病房药房工作制度
- 三、病房小药柜管理制度
- 七、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九、药品检验室工作制度
- 十、临床药学室工作制度
- 十一、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
- 十二、仪器室工作制度
- 十三、设备养护制度
- 十四、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 十五、药学信息科工作制度
- 十六、动物饲养室工作制度
- 十七、中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十八、中药制剂室工作制度
- 十九、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
- 二十、中药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一、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二、中药库工作制度
- 二十三、中药加工炮制室工作制度
- 二十四、药剂人员考绩、考核制度
- 二十五、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 二十六、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度
- 第九章 医院药学体系、质量标准与医院评审
- 第十章 医院药学仪器设备管理
- 第十一章 调剂业务管理
- 第十二章 医院制剂业务管理
- 第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的信息管理
- 一、开展医院药学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 二、药学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
- 三、医院药品集
- 四、药物信息室必备图书标准
- 五、药物信息的来源
- 六、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检索
- 七、信息资料的检索查阅方法
- 八、药物信息在医院中的应用
- 九、药品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信息的收集
- 十、药物信息中心和区域协作
- 十一、药物信息业务的组织人员和设备
- 第十四章 药学科质量管理
- 第十五章 医院药学监督
- 第十六章 医院药品管理
- 第十七章 药学科的管理模式
- 第十八章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应用
- 第十九章 中心摆药的作用与实施办法
- 第二十章 新药引进程序管理
- 第二十一章 药库管理
- 第二十二章 有效期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三章 放射性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四章 生物制品的管理
- 第二十五章 中药房的质量管理
- 第二十六章 药学科的经济效益管理
- 第二十七章 药品的淘汰
- 第二十八章 临床药学概述
- 第二十九章 临床药理学概述
- 第三十章 药物动力学
- 第三十一章 生物药剂学
- 第三十二章 药效学研究
- 第三十三章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第三十四章 中药的临床药学
- 第三十五章 药疗中病人不依从因素与对策
- 第三十六章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 第三十七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一、概述
- 二、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青霉素类
- (二)头孢菌素类
- (三)氨基甙类抗生素
-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
-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
-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七)洁霉素(林可霉素,Jiemycin,Lincomycin)
- (八)多粘菌素B(PolymyxinB,AerosporinPolyfax)
- (九)抗真菌抗生素
- 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四、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五、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六、抗寄生虫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七、作用于中枢神经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八、麻醉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九、骨骼肌松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主要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二、降血脂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三、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四、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五、利尿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氢氯噻嗪(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Hydrochlorthizide)
- (二)、呋喃苯胺酸(Furosemide速尿)
- (三)安体舒通(Spironolactone)
- (四)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 十六、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七、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
- 十八、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九、维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一、免疫增强剂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二、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第三十八章 药源性疾病
- 第三十九章 药物中毒与解救
- 一、概述
- 二、作用于中枢神以的药物中毒
- (一)巴比妥类中毒
- (二)苯妥英钠(大仑丁)
- (三)水合氯醛
- (四)副醛
- (五)氯丙嗪(冬眠灵)乙酰普马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
- (六)利眼宁中毒
- (七)安定中毒
- (八)眠尔通(安宁)中毒
- (九)安眠酮(海米那)中毒
- (十)溴化物中毒
- (十一)锂盐中毒
- (十二)安坦中毒
- (十三)左旋多巴(左多巴)中毒
- (十四)筒箭毒碱、氯化筒箭毒碱、氯化琥珀胆碱中毒
- 三、麻醉药与镇痛药中毒
- 四、水杨酸盐类药物中毒
- 五、阿片类药物中毒
- 七、拟胆碱药中毒
- 八、阿托品类药物中毒
- 九、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
- 十、肾上腺素中毒
- 十一、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中毒
- 十二、抗组胺类药物中毒
- 十三、抗阿米巴病药物中毒
- 十四、抗血吸虫病、黑热病及丝虫病药物中毒
- 十五、抗疟疾药物中毒
- 十六、驱虫药中毒
- 十七、抗结核及抗麻风药物中毒
- 第四十章 临床药理学进展与二十一世纪药物治疗学展望
- 第四篇 医学制剂学
- 第四十一章 医院制剂学概述
- 第四十二章 医院制剂基本操作技术
- 第四十三章 药物制剂通则
- 一、片剂
- 二、注射剂
- 三、酊剂
- 四.栓剂
- 五、胶囊剂
- 六、软膏剂
- 七、眼膏剂
- 八、滴眼剂
- 九、滴丸剂
- 十、糖浆剂
- 十一、气雾剂
- 十二、膜剂
- 十三、丸剂
- 十四、散剂
- 十五、冲剂
- 十六、锭剂
- 十七、煎膏剂
- 十八、胶剂
- 十九、合剂
- 二十、酒剂
- 二十一、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 二十二、膏药
- 二十三、橡胶膏剂
- 第四十四章 药物制剂的称定性
- 第四十五章 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
- 第四十六章 灭菌法
- 第四十七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第四十八章 医院药品检验
- 第五篇 医院药学的科研与教学
- 第四十九章 医院药学科研
- 一、概述
- 二、药学科的科研基础必备条件
- 三、医院药学的科研应掌握的原则
- 四、医院药学科研工作的类型与范围
- 五、医院药学科研选题的原则与内容
- 六、开题前的调研和论证
- 七、科研课题的设计要求
- 八、科研课题的实施与管理
- 九、科研成果的评价与总结
- 第五十章 新药物的开发
- 第五十一章 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
- 第五十二章 新药的审批、生产和技术转让
- 第五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 第五十四章 医院药学教学
- 第五十五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 第五十六章 药物经济学与社会药学的研究
- 第六篇 附录
- 一、容易混淆的中外文药名表
- (一)容易混淆的中文药名
- (二)外形或发音相近的外文药名
- 二、化学元素中文外中称对照表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算单位表
- 四、处方常用拉丁词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 五、麻醉药品、毒药、精神药品(部分)的法定剂量表(缺)
- 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药物选择参考表
- 七、医用微量元素参考数据表
- 八、常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参考表
- 九、常见各种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三)常见食物、植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四)常见的药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五)中草药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六)强酸、强碱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七)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毒物中毒状解救措施表
- (八)、常见动物咬剌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九)、常见农药及灭鼠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其他毒物中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
- 十二、医院药剂管理办法
- 十四、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 十六、新药审批办法
- 十七、关于新药审批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
- 十八、《新药审批办法》中有关中药问题的补充规定说明
- 十九、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
- 二十、药品卫生标准
- 二十一、药品卫生标准补充规定和说明
- 二十二、药品卫生检验方法通则
- 二十三、药品的溶血试验、局部剌激及过敏试验
- 二十四、注射剂澄明度检查法
- 二十五、生物利用度测定法
- 二十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