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药学科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TQC)
是指“三全”、“一多样”的管理方法。“三全”即全过程、全员、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具体管理方法必须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故称“一多样”。
(一)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指产品从形成到消失的全过程的管理,美国质量管理权威朱兰博士把产生形成的全过程分析为13个环节,即市场研究——开发——设计——编制——产品规格——制定计划——采购——设备配置——生产——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服务——市场研究。产品的质量在上述过程中螺旋形上升,故把它称作“螺旋形上升过程”或称“朱兰质量螺旋”。针对上述全过程中的各环节研究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加以改进和控制,实现以预防为目的的管理。
(二)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产品形成的全过程的工作是靠各环节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因此只有动员全体职工参加企业的质量管理,才能把不合格产品消灭在最初形成过程中,因此要求企业的职工要不断培养和形成质量意识、问题意识和改善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全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对全企业不同层次的人员有不同的质量管理重点要求。上层质量管理侧重于质量决策,组织协调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保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中层质量管理侧重于执行其质量职能、制度、工艺流程、产品的技术标准等。基层的质量管理则应侧重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
二、质量的新概念
过去只把产品质量作为产品的单纯技术性来考虑,只能对终端产品的质量进行技术评定,随着科学技术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产品质量已包括了更广泛的意义,它是指产品为满足使用要求所具备的特性,要达到上述要求,全面质量管理应从下列三方面质量管理着手。
(一)产品质量全面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价格、交货日期、服务等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佳组合。
(二)工作质量为保证达到产品质量标准所做的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其中包括了组织工作、技术工作以及政治思想工作等全部工作质量。对产品来说包括了研制、开发、设计、采购、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工作质量。
(三)工序质量产品是由人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对原材料,按照一定生产程序、在一定环境中制造出来的。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有:操作者(Man)、机器(Machine)、原材料(Material)、工艺(方法)(Method)以及环境(Enviroment)五大因素,简称4M1E因素,工序质量管理是指上述诸因素控制在良好状态,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以上三者关系:工作质量保证了工序质量,工序质量保证了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综合反映。
三、质量保证体系PDCA循环法
全面质量管理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的管理方法。但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W.E.Demieg)提出的PDCA循环法在实践中证明了它的可行性、优越性和科学性。所谓PDCA,它是英语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四个单词的缩写。它是指一切工作包括下列四个阶段:
(一)计划(Plan)阶段又分上个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2.分析质量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
3.找出原因中的主要原因;
4.制定措施计划。
(二)实施(Do)阶段
是具体组织执行所定的计划措施和管理办法。
(三)检查(Check)阶段
检查执行计划和措施的结果,及时了解和发现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四)处理(Action)阶段又可包括两个步骤:
1.总结经验、巩固成绩;
2.把存在问题转到下一循环去解决。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一)把对产品的终端检查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二)把事后检查转变为预防、改进为主的管理,把事故和差错消灭于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把管理结果转变为管理因素。
五、TQC在药剂科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药学科管理工作要有三个转变:即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行政管理转变为法制管理;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药学科的药品质量管理,由于质量观念的转变已从过去自配制剂成品检验路入到一个新的阶段。TQC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正逐步在药剂科的药品质量管理中得到重视和应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经验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健全全岗位责任制人是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管理工作的焦点应是对人的管理,TQC的全员参加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对药剂科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岗位责任制道德把各种工作分解到最小单元,根据全局要求,制定出每个岗位工作的职责,然后落实到具体参与此岗位工作的人员。根据工作量的大小可以一岗多人或一人多岗,使药剂科的全部工作岗位化,每项工作有章可循,在制度岗位责任制时力求做到岗位内容具体化、岗位工作数据化,以便对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性、定量考核。岗位工作责任制是动员全员参加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要使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行政管理转变为法制管理,必须加强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TQC中的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从组织管理角度对不同层次的人员有不同质量管理的重点,其中上中层质量管理应侧重制定全面协调及局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工艺流程以及自配制剂的技术、质量标准,即所谓软件的制定上述制度及标准时应把TQC中所提到的4m1E因素考虑进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是药剂科科学管理、法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监督检查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药品品种越来越多,一般综合医院除自配制剂外,药品品种可达千种之多,市场购入药品的质量检查,对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也是药剂科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以前所规定的药检室的工作内容,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监督检查网,形成一个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药品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医院药品质量,对保证用药安全有重要意义。兼职质量检查人员可以是各组的工作人员,其中还可以包括注射室和病房的护士,由于兼职人员分散在制药、用药的各方面,便于发现问题有利于把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有利于把事故和差错消灭于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医院内药品质量监督检查网从组织上保证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
(四)PDCA循环法的应用PDCA循环法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法,适应于一切工作,也适应于药剂科管理。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收集的大量数据和资料可以用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整理分析。PDCA不同的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在影响产品质量的许多因素中找主要因素可用排列图[巴图特(Pareto)图];因果图(树枝图)用以表示质量特性与原因关系,可用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直方图通过对数据的加工整理,从而分析和掌握质量数据分布情况;对工序进行质量控制的管理图(控制图)等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医院药事管理正在被认识与重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从经验管理走向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科学管理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更加成熟,更加符合实际。

- 药学科质量管理《医院药学》
- 药学科的科研基础必备条件《医院药学》
- 药学人员的考核《医院药学》
- 药学科的管理模式《医院药学》
- 药学人员的来源《医院药学》
- 药学科《医院药学》
- 药学人员的使用《医院药学》
- 药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药学人员的选拔和聘任《医院药学》
- 药学监督的作用与意义《医院药学》
- 药学人员的职称分类《医院药学》
- 药学监督的组织网络与职责《医院药学》
- 药学人员配备管理的含义《医院药学》
- 药学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医院药学》
- 药学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医院药学》
- 药学技术简史《医院药学》
- 药学信息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医院药学》
- 药学管理人员的职责《医院药学》
- 药学信息科工作制度《医院药学》
- 药学发展简史《医院药学》
- 药学研究《中国医学通史》
- 药性总义《本草从新》
- 药学研究与药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 药性总义《本草备要》
- 药验论《研经言》
- 药性专长论《医学源流论》
- 药引《中医词典》
- 药性指掌九十首《医经国小》
- 药引《医述》
- 药性有畏恶《冯氏锦囊秘录》
- 药用必明六化《古今医统大全》
《医院药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二篇 医院药事管理
- 第三章 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 第四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 一、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
- 二、医院工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四、西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五、中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六、药品科(药库)职责与人员设置
- 七、制剂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八、药品质量检验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九、临床药学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临床药学研究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一、临床药理研究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二、药学信息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三、微机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四、中药煎药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第五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建筑要求与内部设施
- 第六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管理
- 第七章 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职责
- 第八章 医院药学管理制度
- 一、西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二、病房药房工作制度
- 三、病房小药柜管理制度
- 七、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九、药品检验室工作制度
- 十、临床药学室工作制度
- 十一、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
- 十二、仪器室工作制度
- 十三、设备养护制度
- 十四、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 十五、药学信息科工作制度
- 十六、动物饲养室工作制度
- 十七、中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十八、中药制剂室工作制度
- 十九、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
- 二十、中药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一、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二、中药库工作制度
- 二十三、中药加工炮制室工作制度
- 二十四、药剂人员考绩、考核制度
- 二十五、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 二十六、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度
- 第九章 医院药学体系、质量标准与医院评审
- 第十章 医院药学仪器设备管理
- 第十一章 调剂业务管理
- 第十二章 医院制剂业务管理
- 第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的信息管理
- 一、开展医院药学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 二、药学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
- 三、医院药品集
- 四、药物信息室必备图书标准
- 五、药物信息的来源
- 六、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检索
- 七、信息资料的检索查阅方法
- 八、药物信息在医院中的应用
- 九、药品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信息的收集
- 十、药物信息中心和区域协作
- 十一、药物信息业务的组织人员和设备
- 第十四章 药学科质量管理
- 第十五章 医院药学监督
- 第十六章 医院药品管理
- 第十七章 药学科的管理模式
- 第十八章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应用
- 第十九章 中心摆药的作用与实施办法
- 第二十章 新药引进程序管理
- 第二十一章 药库管理
- 第二十二章 有效期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三章 放射性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四章 生物制品的管理
- 第二十五章 中药房的质量管理
- 第二十六章 药学科的经济效益管理
- 第二十七章 药品的淘汰
- 第二十八章 临床药学概述
- 第二十九章 临床药理学概述
- 第三十章 药物动力学
- 第三十一章 生物药剂学
- 第三十二章 药效学研究
- 第三十三章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第三十四章 中药的临床药学
- 第三十五章 药疗中病人不依从因素与对策
- 第三十六章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 第三十七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一、概述
- 二、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青霉素类
- (二)头孢菌素类
- (三)氨基甙类抗生素
-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
-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
-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七)洁霉素(林可霉素,Jiemycin,Lincomycin)
- (八)多粘菌素B(PolymyxinB,AerosporinPolyfax)
- (九)抗真菌抗生素
- 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四、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五、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六、抗寄生虫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七、作用于中枢神经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八、麻醉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九、骨骼肌松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主要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二、降血脂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三、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四、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五、利尿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氢氯噻嗪(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Hydrochlorthizide)
- (二)、呋喃苯胺酸(Furosemide速尿)
- (三)安体舒通(Spironolactone)
- (四)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 十六、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七、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
- 十八、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九、维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一、免疫增强剂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二、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第三十八章 药源性疾病
- 第三十九章 药物中毒与解救
- 一、概述
- 二、作用于中枢神以的药物中毒
- (一)巴比妥类中毒
- (二)苯妥英钠(大仑丁)
- (三)水合氯醛
- (四)副醛
- (五)氯丙嗪(冬眠灵)乙酰普马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
- (六)利眼宁中毒
- (七)安定中毒
- (八)眠尔通(安宁)中毒
- (九)安眠酮(海米那)中毒
- (十)溴化物中毒
- (十一)锂盐中毒
- (十二)安坦中毒
- (十三)左旋多巴(左多巴)中毒
- (十四)筒箭毒碱、氯化筒箭毒碱、氯化琥珀胆碱中毒
- 三、麻醉药与镇痛药中毒
- 四、水杨酸盐类药物中毒
- 五、阿片类药物中毒
- 七、拟胆碱药中毒
- 八、阿托品类药物中毒
- 九、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
- 十、肾上腺素中毒
- 十一、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中毒
- 十二、抗组胺类药物中毒
- 十三、抗阿米巴病药物中毒
- 十四、抗血吸虫病、黑热病及丝虫病药物中毒
- 十五、抗疟疾药物中毒
- 十六、驱虫药中毒
- 十七、抗结核及抗麻风药物中毒
- 第四十章 临床药理学进展与二十一世纪药物治疗学展望
- 第四篇 医学制剂学
- 第四十一章 医院制剂学概述
- 第四十二章 医院制剂基本操作技术
- 第四十三章 药物制剂通则
- 一、片剂
- 二、注射剂
- 三、酊剂
- 四.栓剂
- 五、胶囊剂
- 六、软膏剂
- 七、眼膏剂
- 八、滴眼剂
- 九、滴丸剂
- 十、糖浆剂
- 十一、气雾剂
- 十二、膜剂
- 十三、丸剂
- 十四、散剂
- 十五、冲剂
- 十六、锭剂
- 十七、煎膏剂
- 十八、胶剂
- 十九、合剂
- 二十、酒剂
- 二十一、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 二十二、膏药
- 二十三、橡胶膏剂
- 第四十四章 药物制剂的称定性
- 第四十五章 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
- 第四十六章 灭菌法
- 第四十七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第四十八章 医院药品检验
- 第五篇 医院药学的科研与教学
- 第四十九章 医院药学科研
- 一、概述
- 二、药学科的科研基础必备条件
- 三、医院药学的科研应掌握的原则
- 四、医院药学科研工作的类型与范围
- 五、医院药学科研选题的原则与内容
- 六、开题前的调研和论证
- 七、科研课题的设计要求
- 八、科研课题的实施与管理
- 九、科研成果的评价与总结
- 第五十章 新药物的开发
- 第五十一章 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
- 第五十二章 新药的审批、生产和技术转让
- 第五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 第五十四章 医院药学教学
- 第五十五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 第五十六章 药物经济学与社会药学的研究
- 第六篇 附录
- 一、容易混淆的中外文药名表
- (一)容易混淆的中文药名
- (二)外形或发音相近的外文药名
- 二、化学元素中文外中称对照表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算单位表
- 四、处方常用拉丁词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 五、麻醉药品、毒药、精神药品(部分)的法定剂量表(缺)
- 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药物选择参考表
- 七、医用微量元素参考数据表
- 八、常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参考表
- 九、常见各种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三)常见食物、植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四)常见的药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五)中草药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六)强酸、强碱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七)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毒物中毒状解救措施表
- (八)、常见动物咬剌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九)、常见农药及灭鼠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其他毒物中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
- 十二、医院药剂管理办法
- 十四、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 十六、新药审批办法
- 十七、关于新药审批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
- 十八、《新药审批办法》中有关中药问题的补充规定说明
- 十九、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
- 二十、药品卫生标准
- 二十一、药品卫生标准补充规定和说明
- 二十二、药品卫生检验方法通则
- 二十三、药品的溶血试验、局部剌激及过敏试验
- 二十四、注射剂澄明度检查法
- 二十五、生物利用度测定法
- 二十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