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药的保管方法
中药材及其制剂大都含有淀粉、脂肪、醣(或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纤维素、鞣质等万分,另外还有维生素类、无机元素。其中营养成分俱全,若温度和水分适宜则极易滋生昆虫或细菌,发生虫蛀或霉变,加速药材的变质。因此,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贮存于较低温度并防潮则最为适宜。另外,还要按品种的性质和剂型来决定保管方法。
(一)中药材的虫蛀和霉变为贮存中药材应有单独库房并距中药房较近,可按植物类、动物类、金石类、成药类、贵重类(“细料”)分类贮存。存放依次按照常用与不常用而定,在贮存中常遇到以下问题。
1、虫蛀中药材含水量>时,易生虫并受虫蛀。昆虫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8~35℃(22~32℃最适)。故在我国北方每年5~8月间昆虫生长繁殖最旺,而仓库中害虫一般能耐38~45℃,在10℃以下能停止发育,高于48℃为致死温度,-4℃以下也不能成活。当然这也与昆虫的种类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有关。
2、发霉俗称“霉药不治病”,发霉的中药在颜色和气味必发生改变。发霉的原因也是因含水量过高(>15%)、温度较高(20~25℃)或阴暗不通风。
应当指出,中药的虫蛀和霉变是同时进行的。药材遭虫蛀,必增加药材组织细胞与空气、光线和湿气(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药材中鞣质、酚类、黄酮类等易自动氧化作用,使药材颜色变深。寄生虫在生活中的排泄物及昆虫所携带细菌和微生物,污染了药材组织,又使药材遭到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微生物和昆虫寄生在药材组织中的主要营养物为蛋白质或氨基酸、糖类(包括淀粉、低聚糖、双糖或单糖)、脂肪等。这些营养物被昆虫和微生物利用后,其排泄物必发出腐败气味,如脂肪的酸败、氨基酸的脱羧或脱氨等。腐败的分解产物,变为有毒物质甚至进行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破坏。故霉败的中药应弃去,不能用于治疗。
(二)中药霉变和虫蛀的防治
1、日晒、烘干法将药材干燥,减少水含量,又经光照能杀灭微生物。但该法不适用于挥发油类中药。方法是先将场地晒热,放席子于上午9时→下午4时并经常翻动。夏季温度于45~50℃(场地温度)能灭霉灭虫。或在该温度下烘烤5~6h。
2、阴干法凡含挥发性成分、或日晒烘烤熔化的药材,应将药材置阴凉通风处暗干。
3、石灰干燥法于光或热易变质的贵重药材,用石灰箱或缸等干燥,石灰占空中的1/6~1/5即可,石灰失效应及时更换。
4、用除湿机用于结构严密的仓库,外界空气不能进入库内。
5、化学熏蒸用硫黄、氯化镁、磷化铝等药物。
硫黄燃烧产生二氧化硫能杀灭虫卵、幼虫、蛹或成虫。例如:川芎、羌活、泽泻、半夏、延胡索、独活、天麻、玄参、白术、当归、党参、白芷、桔梗、防风、葛根、狼毒、南沙参、甘遂、山药、枣仁等均可用此法。但因二氧化硫有漂白作用,对大黄、紫草、瓜蒌、红花、冬花、甘草等有使之退色或变性,不能用该法。
熏蒸法:于一间约12m2砖瓦平房,密闭。沿墙放4付竹制搁架,离地面4m排成方形,架是堆放药材,药材间留有空隙。室内中间放一熏盆,约距药架约1米,每25kg药材用硫黄300g,点燃后熏蒸24h。有时虫卵不能1次杀尽,1周后再熏1次。
应当注意防火,室内不能有电源、电线及其它火源;熏后应彻底通风后人员方可入室,并将金属器涂刷一次油漆,因SO腐蚀金属。
磷化铝熏蒸法:磷化铝吸湿分解产生磷化氢,为强杀虫剂,能杀灭成虫、蛹及虫卵。但对杀螨效果较差。对霉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用于空库为1~3片/m2,贮药材库用量为3~6片/m2,条件:在12~15℃时需密闭熏5天;16~20℃熏4天;20℃以上熏3天。熏后要通风散毒5天。
6、气调贮存法用该法是将仓库密闭,降低室内含氧量,提高CO2含量使害虫窒息,虫卵孵化延缓,霉菌和其它杂菌生长受到抑制。该法对药材的色、味不受影响。
操作:将药材装箱码垛,用草袋或麻袋包好,外套塑料并以高频热合机手钳封闭,将药材密闭。选一适当处自塑料罩面开一小孔,作为抽进气。开动真空泵抽出垛内空气,当垛内压力为200~300mmHg时停止抽气,检查有无漏气现象,然后将CO2充入罩内(或用干冰,即固体CO2),并使垛内核动力与外界几近平衡。
7、辐射防霉法用放射性元素60Co[钴60]产生γ射线或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进行照射。当霉菌、杂菌、害虫吸收放射和电荷,产生自由基,破坏其正常新陈代谢以达杀灭作用。例如可用于枣仁附子、川贝、党参、当归、黄芪、川芎等的杀虫灭菌。也可用于各类中成药制剂或仪器的灭菌。
(三)少量中药材的贮存贮存少量药材一般用大干燥器、大塑料袋(外包纸和或木箱)、缸等,用石灰或硅胶为干燥剂。或用干砂子埋藏法,如党参、怀牛夕、板蓝根、山药等。或用花椒防虫法,适于有腥味肉性动物药材,如乌稍蛇、祁蛇、海龙、海马等。或大蒜防虫法,适于土鳖虫、斑蝥、全蝎、红娘子等贮存。或用酒精防虫法,于大缸底放一开口瓶盛酒精,上码药材如瓜蒌、枸札子等,50kg药材可用95%酒精0.5~1kg,然后将缸用2~3层塑料布扎紧,则因酒精蒸汽而杀死虫卵与成虫。
(四)中成药根据原料和剂型决定保管方法。
药酒能防腐、杀菌和防虫,但应避光贮存,露剂如金银花露,为防止挥发性成分损失,应用小品瓶严封。中药糖浆因含糖少(约35%),为防止霉变如15%~20%甘油或乙醉,或防腐剂,如加苯甲酸、尼泊金等并密封避光贮存。蜡壳丸可贮存3~4年,但应置阴凉处。密丸,则含水较多,易吸湿霉变,应密闭置阴凉处,还要经常检查。水丸的含水量约15%~30%,颗粒疏松易吸湿变质,应密闭于阴干处存放。糊丸易霉变,不易贮存;但因其制造时易烘干,故购入后严格防潮、避光阴凉贮存,仍可久放。散剂须用蜡纸包装如七里散、参苓白术散等,可用带塞(木塞、胶塞等)密封,必要时蜡封瓶品,于阴干处存放。膏药如狗皮膏、拔毒膏,多含挥发性成分,贮存过久或过热,不仅成分挥发,还能减低粘度或药层脱落,应置塑料袋于阴凉处贮存。茶剂的贮存与散剂相似。冲剂一般用塑料包皮袋,应严防潮湿。
总之,目前许多中成药制剂,大多经水或稀醇撮的干浸膏,有强吸水性和被空气的自动氧化,易发生变霉。贮存时以干燥、密闭、阴凉为原则。
(五)防鼠因中药含糖、淀粉、脂肪等有机物质,极易遭致鼠害。因此,中药库必须加有防鼠设备。

- 中药的保管方法《医院药学》
- 中药材品种的本草考证《中国医学通史》
- 中药的采集《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中药避孕《中医词典》
- 中药的产地《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医院药学》
- 中药的分类《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中药八宝粉含重金属汞、铅是否是事实?《中医之钥》
- 中药的服用法《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中药法规》
- 中药的含义《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中妖门(六则)《辨证录》
- 中药的煎服《趣味中医》
- 中阳虚冷证《临证实验录》
- 中药的煎制《趣味中医》
- 中阳不振《中医词典》
- 中药的临床药学《医院药学》
- 中阳不振《中医名词词典》
- 中药的命名《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中阳《中医词典》
- 中药的配伍《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中央前回的感觉投射《生理学》
- 中药的品种《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中央的医药机构《中国医学通史》
- 中药的性能《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中盐卤毒《外科证治全书》
- 中药的用药剂量《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 中烟毒《外科证治全书》
- 中药都在掺西药害人,是否是事实?《中医之钥》
- 中鸭肉毒《奇方类编》
- 中药毒《圣济总录》
《医院药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二篇 医院药事管理
- 第三章 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 第四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 一、医院药学机构的设置
- 二、医院工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四、西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五、中药调剂科(室)的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六、药品科(药库)职责与人员设置
- 七、制剂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八、药品质量检验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九、临床药学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临床药学研究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一、临床药理研究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二、药学信息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三、微机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十四、中药煎药室职责与人员设置
- 第五章 医院药学机构的建筑要求与内部设施
- 第六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管理
- 第七章 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职责
- 第八章 医院药学管理制度
- 一、西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二、病房药房工作制度
- 三、病房小药柜管理制度
- 七、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九、药品检验室工作制度
- 十、临床药学室工作制度
- 十一、药物研究室工作制度
- 十二、仪器室工作制度
- 十三、设备养护制度
- 十四、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 十五、药学信息科工作制度
- 十六、动物饲养室工作制度
- 十七、中药调剂室工作制度
- 十八、中药制剂室工作制度
- 十九、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
- 二十、中药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一、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制度
- 二十二、中药库工作制度
- 二十三、中药加工炮制室工作制度
- 二十四、药剂人员考绩、考核制度
- 二十五、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 二十六、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制度
- 第九章 医院药学体系、质量标准与医院评审
- 第十章 医院药学仪器设备管理
- 第十一章 调剂业务管理
- 第十二章 医院制剂业务管理
- 第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的信息管理
- 一、开展医院药学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 二、药学信息管理工作的任务
- 三、医院药品集
- 四、药物信息室必备图书标准
- 五、药物信息的来源
- 六、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检索
- 七、信息资料的检索查阅方法
- 八、药物信息在医院中的应用
- 九、药品不良反应、毒副作用信息的收集
- 十、药物信息中心和区域协作
- 十一、药物信息业务的组织人员和设备
- 第十四章 药学科质量管理
- 第十五章 医院药学监督
- 第十六章 医院药品管理
- 第十七章 药学科的管理模式
- 第十八章 电子计算机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应用
- 第十九章 中心摆药的作用与实施办法
- 第二十章 新药引进程序管理
- 第二十一章 药库管理
- 第二十二章 有效期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三章 放射性药品的管理
- 第二十四章 生物制品的管理
- 第二十五章 中药房的质量管理
- 第二十六章 药学科的经济效益管理
- 第二十七章 药品的淘汰
- 第二十八章 临床药学概述
- 第二十九章 临床药理学概述
- 第三十章 药物动力学
- 第三十一章 生物药剂学
- 第三十二章 药效学研究
- 第三十三章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第三十四章 中药的临床药学
- 第三十五章 药疗中病人不依从因素与对策
- 第三十六章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 第三十七章 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一、概述
- 二、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青霉素类
- (二)头孢菌素类
- (三)氨基甙类抗生素
-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
-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
-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七)洁霉素(林可霉素,Jiemycin,Lincomycin)
- (八)多粘菌素B(PolymyxinB,AerosporinPolyfax)
- (九)抗真菌抗生素
- 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四、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五、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六、抗寄生虫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七、作用于中枢神经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八、麻醉药的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
- 九、骨骼肌松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主要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二、降血脂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三、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四、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五、利尿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一)氢氯噻嗪(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Hydrochlorthizide)
- (二)、呋喃苯胺酸(Furosemide速尿)
- (三)安体舒通(Spironolactone)
- (四)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 十六、作用于血液系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七、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
- 十八、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十九、维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一、免疫增强剂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二十二、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 第三十八章 药源性疾病
- 第三十九章 药物中毒与解救
- 一、概述
- 二、作用于中枢神以的药物中毒
- (一)巴比妥类中毒
- (二)苯妥英钠(大仑丁)
- (三)水合氯醛
- (四)副醛
- (五)氯丙嗪(冬眠灵)乙酰普马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
- (六)利眼宁中毒
- (七)安定中毒
- (八)眠尔通(安宁)中毒
- (九)安眠酮(海米那)中毒
- (十)溴化物中毒
- (十一)锂盐中毒
- (十二)安坦中毒
- (十三)左旋多巴(左多巴)中毒
- (十四)筒箭毒碱、氯化筒箭毒碱、氯化琥珀胆碱中毒
- 三、麻醉药与镇痛药中毒
- 四、水杨酸盐类药物中毒
- 五、阿片类药物中毒
- 七、拟胆碱药中毒
- 八、阿托品类药物中毒
- 九、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
- 十、肾上腺素中毒
- 十一、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中毒
- 十二、抗组胺类药物中毒
- 十三、抗阿米巴病药物中毒
- 十四、抗血吸虫病、黑热病及丝虫病药物中毒
- 十五、抗疟疾药物中毒
- 十六、驱虫药中毒
- 十七、抗结核及抗麻风药物中毒
- 第四十章 临床药理学进展与二十一世纪药物治疗学展望
- 第四篇 医学制剂学
- 第四十一章 医院制剂学概述
- 第四十二章 医院制剂基本操作技术
- 第四十三章 药物制剂通则
- 一、片剂
- 二、注射剂
- 三、酊剂
- 四.栓剂
- 五、胶囊剂
- 六、软膏剂
- 七、眼膏剂
- 八、滴眼剂
- 九、滴丸剂
- 十、糖浆剂
- 十一、气雾剂
- 十二、膜剂
- 十三、丸剂
- 十四、散剂
- 十五、冲剂
- 十六、锭剂
- 十七、煎膏剂
- 十八、胶剂
- 十九、合剂
- 二十、酒剂
- 二十一、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 二十二、膏药
- 二十三、橡胶膏剂
- 第四十四章 药物制剂的称定性
- 第四十五章 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
- 第四十六章 灭菌法
- 第四十七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第四十八章 医院药品检验
- 第五篇 医院药学的科研与教学
- 第四十九章 医院药学科研
- 一、概述
- 二、药学科的科研基础必备条件
- 三、医院药学的科研应掌握的原则
- 四、医院药学科研工作的类型与范围
- 五、医院药学科研选题的原则与内容
- 六、开题前的调研和论证
- 七、科研课题的设计要求
- 八、科研课题的实施与管理
- 九、科研成果的评价与总结
- 第五十章 新药物的开发
- 第五十一章 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
- 第五十二章 新药的审批、生产和技术转让
- 第五十三章 医院药学科技档案管理
- 第五十四章 医院药学教学
- 第五十五章 医院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 第五十六章 药物经济学与社会药学的研究
- 第六篇 附录
- 一、容易混淆的中外文药名表
- (一)容易混淆的中文药名
- (二)外形或发音相近的外文药名
- 二、化学元素中文外中称对照表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算单位表
- 四、处方常用拉丁词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 五、麻醉药品、毒药、精神药品(部分)的法定剂量表(缺)
- 六、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药物选择参考表
- 七、医用微量元素参考数据表
- 八、常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参考表
- 九、常见各种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三)常见食物、植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四)常见的药物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五)中草药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六)强酸、强碱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七)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毒物中毒状解救措施表
- (八)、常见动物咬剌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九)、常见农药及灭鼠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其他毒物中症状及解救措施表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
- 十二、医院药剂管理办法
- 十四、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 十六、新药审批办法
- 十七、关于新药审批管理的若干补充规定
- 十八、《新药审批办法》中有关中药问题的补充规定说明
- 十九、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
- 二十、药品卫生标准
- 二十一、药品卫生标准补充规定和说明
- 二十二、药品卫生检验方法通则
- 二十三、药品的溶血试验、局部剌激及过敏试验
- 二十四、注射剂澄明度检查法
- 二十五、生物利用度测定法
- 二十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