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阴阳论

《药鉴》书籍目录

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

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

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阴。如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苦茶乃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内经曰,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淡以渗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咸以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药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药鉴》书籍目录
  1. 药性阴阳论《药鉴》
  2. 药性要旨《医学启源》
  3. 药性有畏恶《冯氏锦囊秘录》
  4. 药性要旨《医旨绪余》
  5. 药性指掌九十首《医经国小》
  6. 药性要旨《卫生宝鉴》
  7. 药性专长论《医学源流论》
  8. 药性要旨《汤液本草》
  9. 药性总义《本草备要》
  10. 药性形名论《侣山堂类辩》
  11. 药性总义《本草从新》
  12. 药性小引《幼科铁镜》
  13. 药学发展简史《医院药学》
  14. 药性生熟〔用〕法《医学启源》
  15. 药学管理人员的职责《医院药学》
  16. 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17. 药学技术简史《医院药学》
  18. 药性论《银海精微》
  19. 药学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医院药学》
  20. 药性光明赋《异授眼科》
  21. 药学监督的组织网络与职责《医院药学》
  22. 药性歌括《寿世保元》
  23. 药学监督的作用与意义《医院药学》
  24. 药性歌(凡二百四十首 添加)《明医指掌》
  25. 药学教育《中国医学通史》
  26. 药性歌《万病回春》
  27. 药学科《医院药学》
  28. 药性赋幼科摘要《幼科铁镜》
  29. 药学科的管理模式《医院药学》
  30. 药性裁成章《韩氏医通》
  31. 药学科的科研基础必备条件《医院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