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医院药学》书籍目录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又称药物诱发生疾病,是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disease)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逾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辣。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定条件下产生后果。近年来,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要重视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合理使用药物,争取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1870年-1890年人们成立委员会调查氯仿麻醉赞成猝死的原因,经了解才弄清楚了氯仿麻醉猝死的原因是氯仿增强心肌以茶酚胺敏感性,造成心律不齐而死。1922件有人报道因用砷凡钠明(606)治疗梅毒时而造成黄疸。1937年美国有107例死于磺胺酏剂,后来发现酏剂的溶液里含有二乙烯乙二醇,因制药工人不了解这个化合物的毒性,错误的使用了,进而促进了美国FDA对新药批和药上市后的管理。实际上,人们对药物的了出现和随后广泛应用,发生变态反应药物性皮疹。40年代以青霉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出现过敏性休克、第8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肾、肾损害和骨髓抑制等。60年代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药源性疾病又进一步展扩大。特别是60年代的反应停()事件,即在欧洲发生了8000多例畸形婴儿的“药害”灾难;70年代心得宁上市4年左右,发现它能引起奇特而严重的“眼一粘膜一皮肝”综合征,有的患者失明,有的因腹膜纤维化导致肠梗阻而死亡。以上两起突出事件引起极大的震惊,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严重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警惕。1946-1956年10年间有4000种化学俣成药,到1959年1年内就有400种化学药品。1961-1973年6个国家上市新药有152种,目前国外上市的料药约3600多种。无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化学药物的目溢增多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应用化学药物比较广泛,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占住病人的3-5%,有10-20%的住院病人容易患药源性疾病,约有0.24-2.9%的住院病人密切关系,加上临床上大剂量用药、长期用药,多药治疗的情况愈来愈多药,源笥疾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诱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国内外的情况多有相似之处,比较多见的有以抗生素为主的抗菌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皮质激素类、心血管药、抗癌药等。

(二)研究药源性疾病的意义药物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对人民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现在许多国家已将药源性疾病与其他主要疾病一样,提到了得要的议事日和上来,建立了相应法规和药政管理机构,近年,国内监督药源性疾病的专著和杂志不断涌现,反映了人们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程度,研究药源性疾病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保证临床的整理用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临床上不合理的用药包抱药物的滥用、选药不当和误用。作为医生在选药前。首先应全面考虑用药物治疗的利和弊,不应只看到药物治疗的有利一面,还应认真地考虑到病人的机体状态、年龄和性别,特别要全面分析病人的心血管功能,肝和肾脏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等病理生理基础。还要充分了解所采用药物是否能造成心、肝、肾和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的良反应。一般认为用药的目的必须是对病人益多于害,如氯霉素治疗伤寒极其有效,尽管它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发生率低,其危害性比伤寒本身为小,故可采用。

选药时还须考虑合并用药问题,合并用药的原则是为了获得疗效的协同或对副反应的拮抗,不合理的用药往往增加多药并用所致新药源性疾病。实践证明疗效的协同多见于抗生素、抗癌药和抗高血压药等合并用药,在少数情况下,合并用药的目的是拮抗副反应的发生。此外,在选药时还有一个剂型选择的问题,特别是口服剂型一定要对被选择的药物的一物利用度有充分子解。如苯妥英钠用乳糖作赋形剂,若医生不了解不同剂型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就容易发生苯妥英钠的中毒。

(三)药源性疾病的一般规律

药源性疾病分类就病因学而言,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A型药物不良反应:由药物本身或/和其代谢物引起,是由药物的固有作用增强和持续发展的结果。其特点是剂量依赖性、能够预测,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

(2)B型药物不良反应:即与药物固有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主要是人体的特异体质有关。其特是与用量剂无关,难以预测,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就病理表现而言,药源性疾病又分:

(1)功能性改变:如抗胆碱和神经节阻断药可引起无力性肠梗阻,利血平引起心动过缓等。

(2)器质性改变:与非药源性病无明显差别,也无特异性,因此,鉴别诊断不能根据病理榆,主要依靠药源笥疾病诊断要点。包括有炎症型(如各型药物性皮炎)。增生型(如苯妥英钠引起皮肝萎缩、皮肤变薄。表皮乳突消失)、血管型(如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的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栓塞型(如血管造影剂引起的血管栓塞)、赘生型(如药物致癌变)等。

关于药源性疾病分类,目前尚未见到守全合理的分类法,综合各家观点,根据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分四类。

1)量效关系密切型(A型)。

2)量效关系不密切型(即B型)。

3)长期用药致病型。

4)药后效应型。

这样的分类是符合药理学和毒理学的量效关系这一基本概念的,同时又考虑到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和机体的对药物的处理过程及传毒理学的问题,因此这种分类法是比较合理的,见表38-1。

表38-1药性疾病的分类

量效关系密切型长期用药致病型
1.药物类型的差异1.机体的适应性
2.影响药代动力学的因素2.反跳现象
(1)遗传药理学的因素3.其它
(2)重要器官的病理变化,如心、肝肾和甲状腺药后效应型
3.影响药学效学的因素1.药物的致癌性
(1)肝脏疾病2.药物的生殖毒性
(2)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1)抗生育
量效关系不密切型(2)致畸性
1.免疫反应(3)乳汁中药物的不良反应
(1)机体免疫功能的差异 
(2)药物的免疫因素 
2.遗传药理学因素的影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院药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院药学》书籍目录
  1. 概述《医院药学》
  2. 概述《医院药学》
  3. 概述《医院药学》
  4. 概述《医院药学》
  5. 概述《医院药学》
  6. 概述《医院药学》
  7. 概述《医院药学》
  8. 概述《医院药学》
  9. 概述《医院药学》
  10. 概述《基础护理学》
  11. 概述《医院药学》
  12. 概述《基础护理学》
  13. 概述《医院药学》
  14. 概述《基础护理学》
  15. 概述《医院药学》
  16. 概述《基础护理学》
  17. 概述《物理诊断学》
  18. 概述《基础护理学》
  19. 概述《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0. 概述《康复医学》
  21. 概述《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2. 概述《康复医学》
  23. 概述《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4. 概述《急诊医学》
  25. 概述《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6. 概述《临床基础检验学》
  27. 概述《临床激光治疗学》
  28. 概述《临床营养学》
  29. 概述《临床激光治疗学》
  30. 概述《临床生物化学》
  31. 概述《临床激光治疗学》